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5-17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5页 |
1.1.2 网络流行语概念与起源 | 第15-16页 |
1.1.3 网络流行语传播的理论分析 | 第16-17页 |
1.1.4 选题意义 | 第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3.1 研究内容框架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21页 |
1.4 可能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 第21-23页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1-22页 |
1.4.2 研究的局限性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网络流行语形成和传播的技术背景 | 第23-28页 |
2.1 互联网技术及其普及性 | 第23-24页 |
2.2 网上交流空间的扩展性 | 第24-25页 |
2.3 网络信息传播的星状拓扑结构特性 | 第25-27页 |
2.4 网络交流的簇结构集聚效应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网络流行语形成和传播的政治背景 | 第28-36页 |
3.1 中国特色纵向民主模式 | 第28-30页 |
3.2 反沉默螺旋带来的网络话语权 | 第30-32页 |
3.3 政治参与度的公民意识增强 | 第32-34页 |
3.4 网络传播法制体系尚不明确 | 第34-36页 |
第四章 网络流行语形成和传播的经济背景 | 第36-43页 |
4.1 社会经济生活水平改善 | 第36-37页 |
4.2 大众经济意识觉醒 | 第37-39页 |
4.3 经济热点开启大众评论意识 | 第39-40页 |
4.4 经济发展结构性失衡 | 第40-43页 |
第五章 网络流行语形成和传播的社会文化背景 | 第43-49页 |
5.1 网络新媒体技术革新信息传播模式 | 第43页 |
5.2 社会热点问题引发社会舆情 | 第43-44页 |
5.3 社会文化多元化所产生的认知差异和交锋 | 第44-46页 |
5.4 社会大众文化心态的共振与共鸣 | 第46-47页 |
5.5 大众语言的心理默契和多元化表达 | 第47-49页 |
第六章 网络流行语与现实世界的双向影响 | 第49-56页 |
6.1 现实世界影响网络流行语 | 第49-51页 |
6.1.1 政治法律影响网络流行语 | 第49-50页 |
6.1.2 经济影响网络流行语 | 第50-51页 |
6.1.3 文化模因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 第51页 |
6.2 网络流行语影响现实世界状态 | 第51-56页 |
6.2.1 网络流行语对政治法律的影响 | 第52页 |
6.2.2 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经济学价值 | 第52-53页 |
6.2.3 网络流行语影响社会文化发展 | 第53-54页 |
6.2.4 网络流行语对思想意识具有重大影响 | 第54-56页 |
第七章 结论及相关策略建议 | 第56-61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6-58页 |
7.1.1 网络流行语是大众心态和话语权表现形式 | 第56-57页 |
7.1.2 网络流行语形成和传播具有内在规律性 | 第57-58页 |
7.2 相关对策建议 | 第58-61页 |
7.2.1 对网络流行语背景做出正确的认识 | 第58页 |
7.2.2 密切关注流行语流行社会心理动向 | 第58-59页 |
7.2.3 高度重视网络流行语的价值取向引导 | 第59-60页 |
7.2.4 教育工作要善于解读并运用网络流行语背景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 调查问卷 | 第64-66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