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植物源抗菌物质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1.1 香辛料提取物 | 第12页 |
1.1.2 中草药提取物 | 第12页 |
1.1.3 果蔬提取物 | 第12页 |
1.1.4 其他提取物 | 第12-13页 |
1.2 天然植物源防腐剂的主要提取方法 | 第13-16页 |
1.2.1 微波提取法 | 第13页 |
1.2.2 超声提取法 | 第13页 |
1.2.3 超临界流体萃取 | 第13-14页 |
1.2.4 酶法提取 | 第14页 |
1.2.5 半仿生提取法 | 第14页 |
1.2.6 水蒸气蒸馏法 | 第14页 |
1.2.7 溶剂提取法 | 第14-15页 |
1.2.8 直接压榨法 | 第15-16页 |
1.2.9 升华法 | 第16页 |
1.3 抑菌分析的评价方法 | 第16-17页 |
1.3.1 最低抑制浓度法 | 第16页 |
1.3.2 扩散法 | 第16-17页 |
1.3.3 比浊法 | 第17页 |
1.3.4 薄层层析—生物自显影法 | 第17页 |
1.4 植物源防腐剂的抑菌活性成分 | 第17-19页 |
1.4.1 挥发油 | 第17-18页 |
1.4.2 生物碱类 | 第18页 |
1.4.3 黄酮类 | 第18页 |
1.4.4 萜类 | 第18页 |
1.4.5 酚类 | 第18-19页 |
1.4.6 其他 | 第19页 |
1.5 植物源防腐剂抗菌机理 | 第19-20页 |
1.6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2章 天然植物源抗菌原料的初步筛选 | 第21-29页 |
2.1 前言 | 第21-23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2.2.1 试剂与材料 | 第23-24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5-28页 |
2.3.1 8种植物醇提物的抑菌效果 | 第25-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植物源抗菌物质提取工艺条件的研究 | 第29-47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3.2.1 试剂与材料 | 第29-30页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0页 |
3.2.3 试验方法 | 第30-3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1-45页 |
3.3.1 单因素试验 | 第31-36页 |
3.3.2 植物源抗菌原料抑菌成分的最优提取工艺 | 第36-42页 |
3.3.3 植物源抗菌原料提取液在面食及焙烤食品中的初步应用 | 第42-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4章 植物源抗菌物质对面制品抑菌作用的应用研究 | 第47-59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材料与仪器 | 第47-48页 |
4.2.1 材料 | 第47-48页 |
4.2.2 仪器和设备 | 第48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8-51页 |
4.3.1 三种植物源抗菌原料抑菌浓缩液的制备 | 第48-49页 |
4.3.2 面制品的制备 | 第49页 |
4.3.3 植物源抗菌物质应用的初步研究 | 第49页 |
4.3.4 三种植物源防腐剂主要抑菌成分含量的测定 | 第49-51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51-57页 |
4.4.1 样品稀释液吸光度值的测定 | 第51-52页 |
4.4.2 样品稀释液菌落总数的测定 | 第52-53页 |
4.4.3 样品稀释液理化指标酸度的测定 | 第53页 |
4.4.4 五味子主要抑菌成分五味子甲素的测定 | 第53-54页 |
4.4.5 丁香主要抑菌成分丁香酚的测定 | 第54-56页 |
4.4.6 南烛叶主要抑菌成分总黄酮的测定 | 第56-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问题与建议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