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2-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2.1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梳理 | 第15-17页 |
1.2.2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梳理 | 第17-19页 |
1.2.3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有效性的梳理 | 第19-20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0-24页 |
1.3.1 以批判实在论为研究视角 | 第20-22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4 本研究的创新 | 第24-26页 |
第2章 基于Cite Space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文本分析 | 第26-42页 |
2.1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概念辨析 | 第27-30页 |
2.1.1 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第27-29页 |
2.1.2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有效性 | 第29页 |
2.1.3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论 | 第29-30页 |
2.2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发展阶段 | 第30-32页 |
2.3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科领域、研究机构的计量分析 | 第32-36页 |
2.3.1 学科领域计量分析 | 第32-34页 |
2.3.2 研究机构计量分析 | 第34-35页 |
2.3.3 学科领域-研究机构的交互计量分析 | 第35-36页 |
2.4 思想政治教育文献的作者、作者共被引的计量分析 | 第36-39页 |
2.4.1 作者计量分析 | 第36-38页 |
2.4.2 作者共被引计量分析 | 第38-39页 |
2.5 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引期刊、关键词共现的计量分析 | 第39-41页 |
2.5.1 共引期刊计量分析 | 第39-40页 |
2.5.2 关键词共现计量分析 | 第40-4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特征与困境 | 第42-59页 |
3.1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特征 | 第42-46页 |
3.1.1 意识形态性特征 | 第42-43页 |
3.1.2 本土性特征 | 第43-44页 |
3.1.3 实践性特征 | 第44-45页 |
3.1.4 科学性特征 | 第45-46页 |
3.2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困境 | 第46-49页 |
3.2.1 研究困境的总体呈现 | 第47-48页 |
3.2.2 研究实践性特征缺失 | 第48页 |
3.2.3 研究科学性特征缺失 | 第48-49页 |
3.3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困境的分析 | 第49-58页 |
3.3.1 现代性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困境 | 第50-51页 |
3.3.2 研究能力的匮乏与研究有效性的缺失 | 第51-52页 |
3.3.3 研究范式陈旧与研究科学性的缺失 | 第52-5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4章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困境的方法论反思 | 第59-88页 |
4.1 批判实在论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方法论特征 | 第59-64页 |
4.1.1 开放而非封闭 | 第60-61页 |
4.1.2 关系而非实体 | 第61-63页 |
4.1.3 解释而非描述 | 第63-64页 |
4.2 知识谱系中方法论特征的演变 | 第64-81页 |
4.2.1 以结构主义为发端的方法论谱系 | 第64-68页 |
4.2.2 布迪厄与吉登斯的结构主义 | 第68-73页 |
4.2.3 从实证主义到证伪主义 | 第73-80页 |
4.2.4 以实在论为落脚点 | 第80-81页 |
4.3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论在谱系中的位置 | 第81-86页 |
4.3.1 传统文化对科学思潮的冲击与回应 | 第81-83页 |
4.3.2 清代实学思潮中的实证主义色彩 | 第83-85页 |
4.3.3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论在方法论谱系中的锚定 | 第85-8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5章 走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困境:批判实在论 | 第88-105页 |
5.1 罗伊·巴斯卡其人与其学 | 第88-90页 |
5.1.1 罗伊·巴斯卡其人 | 第88页 |
5.1.2 罗伊·巴斯卡其学 | 第88-90页 |
5.2 罗伊·巴斯卡批判实在论的整体研究框架 | 第90-92页 |
5.2.1 层化的本体论世界观 | 第91-92页 |
5.2.2 社会-个人转换模型的结构主义思想 | 第92页 |
5.3 建构超验实在论的科学哲学基础 | 第92-97页 |
5.3.1 对经验主义的批判 | 第93-94页 |
5.3.2 巴斯卡科学哲学的本体论基础 | 第94-95页 |
5.3.3 分层本体论 | 第95-96页 |
5.3.4 机制性解释 | 第96-97页 |
5.4 建构批判自然主义的社会科学核心 | 第97-101页 |
5.4.1 自然世界与社会世界 | 第98-99页 |
5.4.2 社会-个人转换模型 | 第99-101页 |
5.5 机制分析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 第101-103页 |
5.5.1 非预测性解释及其操作方案 | 第101-103页 |
5.5.2 机制分析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 | 第10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6章 机制分析框架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实现 | 第105-127页 |
6.1 机制解释 | 第106-110页 |
6.1.1 机制的定义 | 第106-107页 |
6.1.2 机制的解释 | 第107-108页 |
6.1.3 机制解释的方法论 | 第108-110页 |
6.2 机制分析框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第110-115页 |
6.2.1 开放社会世界作为新的研究本体论视角 | 第110-113页 |
6.2.2 社会-个人转换模式作为新的研究范式 | 第113-114页 |
6.2.3 非预测性解释作为新的研究目标 | 第114-115页 |
6.3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机制分析的类型 | 第115-120页 |
6.3.1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情境机制 | 第118页 |
6.3.2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行动形成机制 | 第118-119页 |
6.3.3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转换机制 | 第119-120页 |
6.4 一个研究案例 | 第120-124页 |
6.4.1 开放分层本体论视角下发现待研究的机制 | 第121-122页 |
6.4.2 社会-个体转换模型是对两大范式的超越 | 第122-123页 |
6.4.3 非预测性解释机制解释的操作模型 | 第123-124页 |
6.5 机制分析范式的局限性 | 第124-126页 |
6.5.1 罗伊·巴斯卡批判实在论的局限性 | 第124-125页 |
6.5.2 机制分析框架的局限性 | 第125-126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结论 | 第127-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4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41-142页 |
致谢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