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论 | 第10-23页 |
一、论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一) 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与阐述 | 第11-13页 |
(二) 关于社会组织的研究与阐述 | 第13-15页 |
(三) 关于中国共产党与社会组织关系的研究与阐述 | 第15-17页 |
(四) 有待拓展之处 | 第17-18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20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四、拟解决的难点与可能的创新 | 第20-23页 |
(一) 难点 | 第20-21页 |
(二) 可能的创新 | 第21-23页 |
第一章 现代治理视域下政党与社会组织的理论阐释 | 第23-93页 |
第一节 国家治理现代化 | 第23-69页 |
一、治理的理论意蕴 | 第23-56页 |
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第56-69页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 第69-75页 |
一、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 第69-73页 |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对中国共产党的新要求 | 第73-75页 |
第三节 社会组织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 第75-93页 |
一、社会组织的概念演变 | 第75-89页 |
二、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 | 第89-93页 |
第二章 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中国共产党与社会组织关系的应然性 | 第93-124页 |
第一节 现有政党与社会组织关系的理论及其超越 | 第93-100页 |
一、学术界对治理现代化下政党与社会组织关系的两种认识 | 第93-97页 |
二、公民社会与法团主义的局限性 | 第97-99页 |
三、对公民社会、法团主义政党与社会组织关系理论的超越 | 第99-100页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组织的实践及其超越 | 第100-112页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 | 第101-104页 |
二、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 | 第104-106页 |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 | 第106-109页 |
四、对中国共产党与社会组织关系发展实践的超越 | 第109-112页 |
第三节 党领导社会组织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 第112-124页 |
一、坚持软控制,优化硬控制 | 第113-115页 |
二、坚持社会化、服务化原则 | 第115-117页 |
三、坚持多样化原则 | 第117-121页 |
四、坚持党自身的优化 | 第121-124页 |
第三章 现代治理下中国共产党与社会组织关系的现状 | 第124-157页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领导社会组织的探索 | 第124-136页 |
一、党政一体或以党领政的社会组织工作体制 | 第124-128页 |
二、以政为主、党政分工的社会组织工作体制 | 第128-132页 |
三、党委主导的社会组织工作体制 | 第132-133页 |
四、探索中面临的问题 | 第133-136页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组织的“路径依赖” | 第136-150页 |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组织的领导观念惯习 | 第136-141页 |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组织的行为方式 | 第141-150页 |
第三节 社会组织发展的政治安全难题 | 第150-157页 |
一、从环保类社会组织发展情况看政治安全难题 | 第150-153页 |
二、从苏共的教训看社会组织发展的政治安全难题 | 第153-157页 |
第四章 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组织的方式与路径创新 | 第157-179页 |
第一节 发展社会化联系 | 第157-166页 |
一、中国共产党要主动联系社会组织 | 第157-159页 |
二、中国共产党需要充分接近社会组织 | 第159-161页 |
三、中国共产党要全面融入社会组织 | 第161-163页 |
四、域外参考 | 第163-166页 |
第二节 构建多样化服务机制 | 第166-170页 |
一、加快实现社会组织立法与政策服务的常态化 | 第166-167页 |
二、建立健全党的社会组织工作体制机制 | 第167-170页 |
第三节 加强社会组织培育 | 第170-179页 |
一、推动创立独立性较强的中介性社会组织 | 第171-172页 |
二、重视社会组织领袖培养 | 第172-174页 |
三、依托社会组织来开展工作 | 第174-177页 |
四、引导社会组织自觉接受党的领导 | 第177-179页 |
结语 | 第179-181页 |
参考文献 | 第181-186页 |
后记 | 第186-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