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注释表 | 第13页 |
下标 | 第13-14页 |
缩略词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2页 |
1.1 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 容错控制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16-17页 |
1.3 滑模变结构控制技术的发展 | 第17-19页 |
1.3.1 滑模控制技术的提出 | 第17-18页 |
1.3.2 国内外滑模控制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4 滑模容错控制技术的发展 | 第19-20页 |
1.4.1 基于滑模观测器的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4.2 滑模容错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20页 |
1.5 本文的内容安排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航空发动机部件级建模与仿真 | 第22-36页 |
2.1 航空发动机部件级模型 | 第22-29页 |
2.1.1 部件级建模概述 | 第22-23页 |
2.1.2 进气道 | 第23-24页 |
2.1.3 β线插值方法 | 第24-26页 |
2.1.4 风扇 | 第26-27页 |
2.1.5 高压压气机 | 第27页 |
2.1.6 燃烧室 | 第27-28页 |
2.1.7 涡轮 | 第28页 |
2.1.8 尾喷管 | 第28-29页 |
2.2 航空发动机稳态模型 | 第29-31页 |
2.2.1 稳态共同工作方程 | 第29-30页 |
2.2.2 求解发动机稳态模型 | 第30页 |
2.2.3 求解发动机动态模型 | 第30-31页 |
2.3 航空发动机状态空间模型 | 第31-35页 |
2.3.1 偏导数法求解线性模型 | 第31-32页 |
2.3.2 最小二乘拟合法求解线性模型 | 第32-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多变量滑模控制 | 第36-48页 |
3.1 滑模变结构控制概述 | 第36-38页 |
3.2 滑模趋近运动 | 第38页 |
3.3 多变量滑模控制器设计 | 第38-43页 |
3.3.1 增广为标准型 | 第38-40页 |
3.3.2 滑动模态极点配置法 | 第40-41页 |
3.3.3 第一种改进的趋近律法 | 第41-42页 |
3.3.4 第二种改进的趋近律法 | 第42-43页 |
3.4 仿真结果对比与分析 | 第43-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基于滑模观测器的气路部件故障诊断 | 第48-69页 |
4.1 引言 | 第48-49页 |
4.2 气路部件故障概述 | 第49-50页 |
4.2.1 气路部件故障模拟 | 第49页 |
4.2.2 包含健康参数的线性化模型 | 第49-50页 |
4.3 滑模观测器概述 | 第50页 |
4.4 UTKIN观测器 | 第50-55页 |
4.4.1 Utkin观测器的设计 | 第50-52页 |
4.4.2 滑动运动的特性 | 第52-53页 |
4.4.3 滑模观测器的抗干扰性能 | 第53-54页 |
4.4.4 插入线性项的修正 | 第54-55页 |
4.5 滑模观测器用于气路部件故障诊断原理 | 第55-62页 |
4.5.1 滑模观测器的设计 | 第55-57页 |
4.5.2 滑模观测器的稳定性分析 | 第57-60页 |
4.5.3 滑模运动模态分析 | 第60-61页 |
4.5.4 LMI用于滑模观测器的实现 | 第61-62页 |
4.6 滑模观测器用于气路部件故障隔离估计与仿真 | 第62-67页 |
4.6.1 滑模观测器系数矩阵的求解 | 第62-63页 |
4.6.2 单个健康参数蜕化的仿真 | 第63-65页 |
4.6.3 多个健康参数蜕化的仿真 | 第65-6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五章 基于滑模理论的发动机多重故障联合诊断以及容错控制研究 | 第69-88页 |
5.1 传感器故障对气路部件故障诊断的影响 | 第69-71页 |
5.1.1 发动机传感器故障的模拟 | 第69-70页 |
5.1.2 传感器故障对气路部件故障诊断的影响的仿真 | 第70-71页 |
5.2 发动机传感器故障和气路部件故障的联合诊断 | 第71-80页 |
5.2.1 传感器故障和气路部件故障区分逻辑 | 第72-76页 |
5.2.3 传感器故障和气路部件联合故障诊断仿真验证 | 第76-80页 |
5.3 容错控制技术概述 | 第80页 |
5.4 传感器容错控制方案 | 第80-87页 |
5.4.1 容错控制系统描述 | 第81页 |
5.4.2 转速传感器故障的容错控制仿真 | 第81-8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8-90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88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