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缩略词 | 第6-12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0页 |
1.1 硒的概述 | 第12-15页 |
1.1.1 硒的生物功能 | 第12-13页 |
1.1.2 缺硒情况以及补硒方式 | 第13-14页 |
1.1.3 硒的转化以及代谢机理 | 第14-15页 |
1.2 富硒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1 富硒酵母 | 第15页 |
1.2.2 富硒乳酸菌 | 第15-16页 |
1.2.3 其他富硒微生物 | 第16页 |
1.3 枯草芽孢杆菌的概述 | 第16-18页 |
1.3.1 枯草芽孢杆菌的形态结构 | 第16页 |
1.3.2 枯草芽孢杆菌蛋白酶 | 第16-17页 |
1.3.3 枯草芽孢杆菌抑菌特性 | 第17页 |
1.3.4 枯草芽孢杆菌的应用 | 第17-18页 |
1.4 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 | 第18页 |
1.4.1 神经网络 | 第18页 |
1.4.2 遗传算法 | 第18页 |
1.5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5.1 论文立题依据 | 第18-19页 |
1.5.2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2章 枯草芽孢杆菌菌种的选育 | 第20-30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主要材料 | 第20-21页 |
2.2.1 原料与材料 | 第20页 |
2.2.2 培养基 | 第20-21页 |
2.2.3 主要试剂 | 第21页 |
2.2.4 主要仪器 | 第21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1-24页 |
2.3.1 枯草芽孢杆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21-22页 |
2.3.2 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22页 |
2.3.3 耐盐枯草芽孢杆菌的筛选 | 第22页 |
2.3.4 耐亚硒酸钠能力的测定 | 第22页 |
2.3.5 显微形态观察 | 第22-23页 |
2.3.6 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 | 第23-24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4-29页 |
2.4.1 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曲线绘制 | 第24-25页 |
2.4.2 耐盐枯草芽孢杆菌的筛选 | 第25-26页 |
2.4.3 耐硒枯草芽孢杆菌的筛选 | 第26页 |
2.4.4 枯草芽孢杆菌形态观察 | 第26-27页 |
2.4.5 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 | 第27-29页 |
2.5 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硒对枯草芽孢杆菌生长及发酵能力的影响 | 第30-44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主要材料 | 第30-31页 |
3.2.1 原料 | 第30页 |
3.2.2 主要试剂 | 第30-31页 |
3.2.3 主要仪器 | 第31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1-37页 |
3.3.1 硒浓度对培养枯草芽孢杆菌生长情况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2 硒添加时间对培养枯草芽孢杆菌生长情况的影响 | 第32页 |
3.3.3 正交试验 | 第32页 |
3.3.4 不同盐浓度培养枯草芽孢杆菌 | 第32-33页 |
3.3.5 不同pH条件下培养枯草芽孢杆菌 | 第33页 |
3.3.6 有机硒转化率的测定 | 第33-34页 |
3.3.7 酶活的测定 | 第34-36页 |
3.3.8 抗菌活性的测定 | 第36页 |
3.3.9 数据处理 | 第36-37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7-43页 |
3.4.1 不同硒浓度对枯草芽孢杆菌生长的影响 | 第37-38页 |
3.4.2 硒添加时间对枯草芽孢杆菌生长的影响 | 第38页 |
3.4.3 正交试验 | 第38-40页 |
3.4.4 有机硒转化率的测定 | 第40-41页 |
3.4.5 盐浓度、pH和亚硒酸钠对枯草芽孢杆菌生长的影响 | 第41-42页 |
3.4.6 硒对枯草芽孢杆菌产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3.4.7 亚硒酸钠的添加对抗菌活性的影响 | 第43页 |
3.5 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神经网络预测枯草芽孢杆菌硒转化能力 | 第44-57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主要材料 | 第44-45页 |
4.2.1 原料 | 第44页 |
4.2.2 主要试剂 | 第44-45页 |
4.2.3 主要仪器 | 第45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5-50页 |
4.3.1 菌种的制备 | 第45页 |
4.3.2 实验设计 | 第45-47页 |
4.3.3 实验的准备 | 第47页 |
4.3.4 样品的测定 | 第47页 |
4.3.5 模型的建立 | 第47-49页 |
4.3.6 统计处理 | 第49-50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50-56页 |
4.4.1 灵敏度分析 | 第50-51页 |
4.4.2 响应面模型建立 | 第51-52页 |
4.4.3 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 第52-56页 |
4.5 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硒和氨基酸的添加方式对枯草芽孢杆菌抗菌能力的影响 | 第57-67页 |
5.1 引言 | 第57页 |
5.2 材料和仪器 | 第57-58页 |
5.2.1 原料 | 第57页 |
5.2.2 主要试剂 | 第57-58页 |
5.2.3 主要仪器 | 第58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58-60页 |
5.3.1 培养时间对枯草芽孢杆菌抗菌作用的影响 | 第58页 |
5.3.2 硒和谷氨酸浓度对枯草芽孢杆菌抗菌作用的影响 | 第58-59页 |
5.3.3 氨基酸种类与浓度对枯草芽孢杆菌生长作用的影响 | 第59页 |
5.3.4 氨基酸添加时间对枯草芽孢杆菌生长作用的影响 | 第59页 |
5.3.5 氨基酸添加时间对枯草芽孢杆菌抗菌作用的影响 | 第59页 |
5.3.6 氨基酸与亚硒酸钠对枯草芽孢杆菌抗菌作用的影响 | 第59-60页 |
5.3.7 数据处理 | 第60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60-66页 |
5.4.1 培养时间对枯草芽孢杆菌抗菌作用的影响 | 第60-61页 |
5.4.2 亚硒酸钠和谷氨酸浓度对枯草芽孢杆菌抗菌作用的影响 | 第61-62页 |
5.4.3 氨基酸浓度与种类对枯草芽孢杆菌生长作用的影响 | 第62-63页 |
5.4.4 氨基酸添加时间对枯草芽孢杆菌生长与抑菌作用的影响 | 第63-64页 |
5.4.5 氨基酸与亚硒酸钠对枯草芽孢杆菌抑菌作用的影响 | 第64-66页 |
5.5 小结 | 第66-6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结论 | 第67-68页 |
6.2 创新点 | 第68页 |
6.3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附录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