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汉语声调感知与记忆的重要性 | 第9-10页 |
1.2 声调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声调感知 | 第10页 |
1.2.2 声调产出 | 第10-12页 |
1.2.3 声调记忆 | 第12-13页 |
1.3 研究的创新和目标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声调感知实验 | 第14-32页 |
2.1 实验设计 | 第14-15页 |
2.2 实验对象的选择 | 第15-16页 |
2.2.1 母语为非声调语言的学生 | 第15页 |
2.2.2 二年级的学生 | 第15-16页 |
2.3 实验的过程 | 第16页 |
2.4 感知测试的结果及分析 | 第16-25页 |
2.4.1 声调感知正确率分析 | 第16-20页 |
2.4.1.1 一声分析 | 第17页 |
2.4.1.2 二声分析 | 第17-18页 |
2.4.1.3 三声分析 | 第18页 |
2.4.1.4 四声分析 | 第18-19页 |
2.4.1.5 轻声分析 | 第19-20页 |
2.4.2 声调前后位置与声调感知正确率的关系分析 | 第20-25页 |
2.4.2.1 一声前后音节位置分析 | 第20-21页 |
2.4.2.2 二声前后音节位置分析 | 第21-22页 |
2.4.2.3 三声前后音节位置分析 | 第22-23页 |
2.4.2.4 四声前后音节位置分析 | 第23-24页 |
2.4.2.5 轻声分析 | 第24-25页 |
2.4.3 声调感知测试小结 | 第25页 |
2.5 声调感知测试调查结果分析 | 第25-32页 |
2.5.1 声调感知测试预估成绩与实际成绩对比分析 | 第25-28页 |
2.5.1.1 20个双音节项 | 第25-26页 |
2.5.1.2 40个单音节项 | 第26-28页 |
2.5.2 学生声调问卷调查表及分析 | 第28-32页 |
2.5.2.1 声调难易的自评与声调感知测试成绩之间的关系 | 第28-29页 |
2.5.2.2 声调重要性的自评与声调感知测试成绩之间的关系 | 第29-30页 |
2.5.2.3 发声正确率的自评与声调感知测试成绩之间的关系 | 第30-31页 |
2.5.2.4 声调问卷调查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声调记忆实验 | 第32-50页 |
3.1 实验的设计 | 第32-33页 |
3.2 实验对象的选择 | 第33页 |
3.2.1 非声调语言为母语的学生 | 第33页 |
3.2.2 二年级的学生 | 第33页 |
3.3 实验过程 | 第33-34页 |
3.4 实验对象统计 | 第34-36页 |
3.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6-49页 |
3.5.1 不同班级的测试结果分析 | 第36-37页 |
3.5.2 不同性别的测试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3.5.3 测试一与测试二的结果对比分析 | 第38-41页 |
3.5.3.1 参加测试一和测试二的所有学生的对比分析 | 第38-39页 |
3.5.3.2 两次测试均参加的学生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第39-40页 |
3.5.3.3 测试成绩与完成测试时间的相关性的实验结果分析 | 第40-41页 |
3.5.4 汉字出现频率和正确回答比率的相关性实验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3.5.5 声调对错实验结果分析 | 第43-49页 |
3.5.5.1 一声分析 | 第44-45页 |
3.5.5.2 二声分析 | 第45-46页 |
3.5.5.3 三声分析 | 第46-47页 |
3.5.5.4 四声分析 | 第47-48页 |
3.5.5.5 轻声分析 | 第48-49页 |
3.6 声调记忆实验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教学方法和建议 | 第50-54页 |
4.1 创新声调教学方法 | 第50-53页 |
4.1.1 声调发声生理教学法 | 第50页 |
4.1.2 中介物声调教学法 | 第50-51页 |
4.1.3 颜色声调教学法 | 第51-52页 |
4.1.4 间隔重复软件 | 第52页 |
4.1.5 记忆术教学方法 | 第52-53页 |
4.2 教学建议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附录 | 第55-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