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4-2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1.2.1 疲劳影响研究 | 第17-18页 |
1.2.2 驾驶疲劳致因分析研究 | 第18-19页 |
1.2.3 驾驶疲劳检测方法研究 | 第19-21页 |
1.2.4 草原道路驾驶疲劳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22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2 疲劳等效时间对应关系分析 | 第25-42页 |
2.1 疲劳等效时间试验设计 | 第25-30页 |
2.1.1 试验路段选取与场景制作 | 第26-28页 |
2.1.2 试验设备 | 第28-29页 |
2.1.3 试验人员及要求 | 第29页 |
2.1.4 数据采集 | 第29-30页 |
2.2 模拟系统有效性分析 | 第30页 |
2.3 疲劳等效时间对应关系分析 | 第30-41页 |
2.3.1 心率增长率对应关系分析 | 第30-37页 |
2.3.2 近似熵APEN对应关系分析 | 第37-41页 |
2.4 小结 | 第41-42页 |
3 草原道路简单景观环境下驾驶员心理疲劳特性研究 | 第42-77页 |
3.1 心理疲劳试验设计 | 第42-46页 |
3.1.1 试验场景与设备 | 第43-44页 |
3.1.2 试验样本量的确定与选取 | 第44页 |
3.1.3 试验步骤 | 第44-45页 |
3.1.4 数据误差来源与处理 | 第45-46页 |
3.2 心理疲劳敏感指标选取 | 第46-61页 |
3.2.1 方法选取 | 第46页 |
3.2.2 因子分析 | 第46-61页 |
3.3 心理疲劳特性分析 | 第61-67页 |
3.3.1 HRV指标对心理疲劳的反映特性分析 | 第61-65页 |
3.3.2 脑电指标分析 | 第65-67页 |
3.4 心理疲劳影响因素分析 | 第67-76页 |
3.4.1 年龄因素 | 第67-70页 |
3.4.2 驾驶经验因素 | 第70-73页 |
3.4.3 性别因素 | 第73-76页 |
3.5 小结 | 第76-77页 |
4 草原道路简单景观环境下的驾驶员生理疲劳特性研究 | 第77-97页 |
4.1 生理疲劳试验设计 | 第77-79页 |
4.1.1 试验人员与设备 | 第78页 |
4.1.2 试验步骤 | 第78-79页 |
4.1.3 误差来源及处理 | 第79页 |
4.2 生理疲劳敏感指标选取 | 第79-83页 |
4.2.1 眼动行为指标选取 | 第79-82页 |
4.2.2 腰部肌电指标选取 | 第82-83页 |
4.3 生理疲劳特性分析 | 第83-88页 |
4.3.1 眼动指标规律分析 | 第83-87页 |
4.3.2 肌电指标规律分析 | 第87-88页 |
4.4 生理疲劳影响因素分析 | 第88-96页 |
4.4.1 年龄因素 | 第88-91页 |
4.4.2 驾驶经验因素 | 第91-94页 |
4.4.3 性别因素 | 第94-96页 |
4.5 小结 | 第96-97页 |
5 草原道路简单景观环境下驾驶疲劳程度划分 | 第97-121页 |
5.1 草原道路驾驶员心理疲劳与生理疲劳相互作用分析 | 第97-99页 |
5.2 基于聚类分析的疲劳程度划分 | 第99-105页 |
5.2.1 划分方法的确定 | 第99-100页 |
5.2.2 疲劳程度阈值确定 | 第100-105页 |
5.3 驾驶疲劳程度划分合理性判别 | 第105-120页 |
5.3.1 判别方法选取 | 第105-106页 |
5.3.2 判别结果 | 第106-120页 |
5.4 小结 | 第120-121页 |
6 草原道路简单景观环境下实驾验证分析 | 第121-127页 |
6.1 实驾疲劳程度阈值定量化验证 | 第121-124页 |
6.2 实驾疲劳程度阈值定性化验证 | 第124-126页 |
6.2.1 主观疲劳问卷调查验证分析 | 第124-126页 |
6.3 小结 | 第126-127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27-129页 |
7.1 结论 | 第127-128页 |
7.2 创新点 | 第128页 |
7.3 展望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41页 |
附录 | 第141-150页 |
作者简介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