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以两支广西壮族流行乐队为例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绪论 | 第10-14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三、研究现状评述 | 第10-13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壮族流行音乐的产生与发展 | 第14-22页 |
| 第一节 壮族流行音乐概念的界定 | 第14页 |
| 第二节 壮族流行音乐的发展 | 第14-16页 |
| 第三节 壮族流行音乐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音乐人 | 第16-22页 |
| 一、壮语流行音乐第一人黎巍 | 第16-18页 |
| 二、壮族母语原创音乐人-陆益 | 第18-20页 |
| 三、音乐制作人卢明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嘹歌与流行音乐元素结合的摇滚乐:哈嘹乐队 | 第22-39页 |
| 第一节 哈嘹乐队组建和发展的背景 | 第22-23页 |
| 一、嘹歌文化 | 第22-23页 |
| 二、平果县政府推广嘹歌 | 第23页 |
| 第二节 哈嘹乐队的发展阶段 | 第23-26页 |
| 一、2003年-2005年:雏形阶段 | 第24页 |
| 二、2005年-2010年:表演阶段 | 第24-25页 |
| 三、2010年发展至今:创作阶段 | 第25-26页 |
| 第三节 乐队成员 | 第26-30页 |
| 一、莫掩策 | 第26-27页 |
| 二、赵羽 | 第27-28页 |
| 三、其他成员 | 第28-30页 |
| 第四节 作品分析 | 第30-39页 |
| 一、歌词 | 第30-33页 |
| 二、曲谱 | 第33-35页 |
| 三、音乐风格 | 第35-37页 |
| 四、受众反应 | 第37-39页 |
| 第三章 多元民族元素结合的乡村音乐:瓦依那乐队 | 第39-55页 |
| 第一节 瓦依那乐队组建背景 | 第39-40页 |
| 一、南丹县 | 第39页 |
| 二、乐队创建背景 | 第39-40页 |
| 第二节 岜農与瓦依那乐队的创立 | 第40-48页 |
| 一、乐队创立阶段 | 第40-47页 |
| 二、主唱岜農 | 第47-48页 |
| 第三节 岜農与其他成员们 | 第48-49页 |
| 一、雏形阶段 | 第48页 |
| 二、发展阶段 | 第48-49页 |
| 第四节 作品分析 | 第49-55页 |
| 一、歌词 | 第49-51页 |
| 二、音乐配置 | 第51-52页 |
| 三、音乐风格 | 第52页 |
| 四、受众反应 | 第52-55页 |
| 第四章 哈嘹乐队与瓦依那乐队的创作与生存模式比较 | 第55-60页 |
| 第一节 乐队组建比较 | 第55-56页 |
| 一、乐队创建背景比较 | 第55页 |
| 二、政府推广比较 | 第55页 |
| 三、主要创作人比较 | 第55页 |
| 四、乐队成员比较 | 第55-56页 |
| 五、音乐工作室比较 | 第56页 |
| 第二节 作品创作比较 | 第56-58页 |
| 一、创作理念比较 | 第56-57页 |
| 二、歌词比较 | 第57页 |
| 二、曲谱比较 | 第57页 |
| 三、音乐风格比较 | 第57页 |
| 四、乐器配置比较 | 第57页 |
| 五、音乐作品比较 | 第57-58页 |
| 第三节 受众群体比较 | 第58-60页 |
| 总结 | 第60-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 后记 | 第67-6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