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花色苷概况 | 第14-15页 |
1.2.1 花色苷的结构 | 第14页 |
1.2.2 花色苷的分离纯化 | 第14页 |
1.2.3 花色苷的制备 | 第14-15页 |
1.3 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 第15-18页 |
1.3.1 光和热对刺葡萄花色苷的影响 | 第15页 |
1.3.2 pH值对刺葡萄花色苷的影响 | 第15-16页 |
1.3.3 氧化剂及过氧化剂对刺葡萄花色苷的影响 | 第16页 |
1.3.4 金属离子对刺葡萄花色苷的影响 | 第16页 |
1.3.5 酶对刺葡萄花色苷的影响 | 第16-17页 |
1.3.6 糖对刺葡萄花色苷的影响 | 第17页 |
1.3.7 SO_2对刺葡萄花色苷的影响 | 第17页 |
1.3.8 亲核试剂对刺葡萄花色苷的影响 | 第17-18页 |
1.3.9 抗坏血酸对刺葡萄花色苷的影响 | 第18页 |
1.4 提高花色苷稳定性的方法 | 第18-20页 |
1.4.1 分子内辅色 | 第18-19页 |
1.4.2 分子间辅色 | 第19页 |
1.4.3 化学改性 | 第19页 |
1.4.4 生物工程 | 第19-20页 |
1.5 花色苷的辅色效应 | 第20页 |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20-21页 |
第二章 锦葵花色苷单体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 | 第21-33页 |
前言 | 第2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2.1.1 材料与试剂 | 第21页 |
2.1.2 试验仪器 | 第21-22页 |
2.1.3 锦葵花色苷提取、纯化与分离 | 第22-23页 |
2.1.4 紫外-可见光分析 | 第23页 |
2.1.5 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 | 第23页 |
2.1.6 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 MS~E)分析 | 第23页 |
2.1.7 荧光检测 | 第23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3-31页 |
2.2.1 色素粗提液浓度 | 第23页 |
2.2.2 花色苷得率 | 第23-24页 |
2.2.3 紫外-可见光分析 | 第24-26页 |
2.2.4 HPLC分析 | 第26-28页 |
2.2.5 UPLC-QTOF MS~E分析 | 第28-30页 |
2.2.6 荧光检测 | 第30-31页 |
2.3 讨论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半制备型HPLC分离锦葵花色苷单体 | 第33-42页 |
前言 | 第3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3.1.1 材料与试剂 | 第33页 |
3.1.2 试验仪器 | 第33-34页 |
3.1.3 锦葵花色苷的提取和纯化 | 第34页 |
3.1.4 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条件的优化 | 第34-35页 |
3.1.5 分析色谱条件 | 第35页 |
3.1.6 UPLC-QTOF MS~E分析 | 第3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0页 |
3.2.1 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条件的建立 | 第35-39页 |
3.2.2 分析型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纯度 | 第39页 |
3.2.3 UPLC-QTOF MSE检测 | 第39-40页 |
3.3 讨论 | 第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辅色素对锦葵花色苷单体辅色稳定效应的研究 | 第42-52页 |
前言 | 第4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4.1.1 材料与试剂 | 第42页 |
4.1.2 试验仪器 | 第42-43页 |
4.1.3 锦葵花色苷单体的辅色 | 第43页 |
4.1.4 辅色大小值的测定 | 第43页 |
4.1.5 色差值的测定 | 第43页 |
4.1.6 辅色素对锦葵花色苷单体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43页 |
4.1.7 花色苷组分分析 | 第43页 |
4.1.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3-44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4-50页 |
4.2.1 辅色素浓度对锦葵花色苷单体辅色大小的影响 | 第44页 |
4.2.2 辅色素浓度对锦葵花色苷单体色差的影响 | 第44-46页 |
4.2.3 辅色素对锦葵花色苷单体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46-48页 |
4.2.4 花色苷组分分析 | 第48-50页 |
4.3 讨论 | 第50-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52-54页 |
5.1 全文主要结论 | 第52-53页 |
5.2 主要创新点 | 第53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个人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