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劳务派遣概念及优势性的研究 | 第10-11页 |
1.2.2 劳务派遣用工形式产生的原因 | 第11-12页 |
1.2.3 劳务派遣用工存在问题及解决的理论研究 | 第12-13页 |
1.2.4 人力资源用工激励机制理论研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4-17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30页 |
2.1 法律层面的劳务派遣之界定 | 第17-18页 |
2.2 人力资源资源管理及激励理论 | 第18-23页 |
2.2.1 员工激励定义及作用 | 第18页 |
2.2.2 员工激励理论 | 第18-23页 |
2.3 交易成本费用管理理论 | 第23-24页 |
2.4 人力资源管理之组织公平理论 | 第24-25页 |
2.5 国外银行劳务派遣成功经验 | 第25-27页 |
2.5.1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劳务派遣的主要用工模式 | 第25页 |
2.5.2 劳务派遣立法现状 | 第25-26页 |
2.5.3 劳务派遣行业发展经验 | 第26-27页 |
2.6 我国商业银行劳务派遣用工发展概况 | 第27-30页 |
2.6.1 商业银行劳务派遣行为之成因 | 第27-28页 |
2.6.2 商业银行在劳务派遣用工方式上的流程特点 | 第28页 |
2.6.3 商业银行劳务派遣用工现状 | 第28-30页 |
3 ZZ分行劳务派遣用工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30-51页 |
3.1 ZZ分行劳务派遣用工概况 | 第30-34页 |
3.1.1 ZZ分行基本概况 | 第30页 |
3.1.2 ZZ分行进行劳务派遣用工的背景分析 | 第30-31页 |
3.1.3 ZZ分行劳务派遣员工用工数量、结构及薪资 | 第31-34页 |
3.2 ZZ分行劳务派遣用工现状调查 | 第34-40页 |
3.2.1 调查样本选择及方法 | 第34页 |
3.2.2 调查结果分析 | 第34-40页 |
3.3 ZZ分行劳务派遣用工存在问题 | 第40-47页 |
3.3.1 任意扩大用工比例及期限影响了员工期望值 | 第41页 |
3.3.2 同工不同酬导致派遣员工有违组织管理公平 | 第41-44页 |
3.3.3 督导权责之归属不明确制约派遣员工工作成就感 | 第44-45页 |
3.3.4 派遣机构不规范业务操作制约派遣员工职业生涯发展 | 第45-47页 |
3.4 影响ZZ分行劳务派遣用工管理问题产生的关键因素 | 第47-51页 |
3.4.1 当地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 | 第47-48页 |
3.4.2 政府法律体系不完善导致派遣员工缺乏稳定性保障 | 第48页 |
3.4.3 用工单位用工机制不健全 | 第48页 |
3.4.4 派遣员工法律意识及职业规划欠缺 | 第48-49页 |
3.4.5 派遣单位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 第49-51页 |
4 ZZ分行劳务派遣用工激励机制重构方案 | 第51-58页 |
4.1 确立用工管理机制原则实现组织公平 | 第51页 |
4.2 明确劳务派遣用工岗位及期限增强派遣员工归属感 | 第51-52页 |
4.3 完善劳务派遣员工的绩效薪酬制度满足员工需求 | 第52-55页 |
4.3.1 建立公平的薪酬定级制度 | 第52-54页 |
4.3.2 建立以绩效考核为主的年薪增长机制 | 第54-55页 |
4.3.3 有条件的增加派遣员工的额外福利 | 第55页 |
4.4 设计公平竞争为导向的职业晋升机制提升员工满意度 | 第55-58页 |
5 ZZ分行劳务派遣用工激励方案保障措施 | 第58-62页 |
5.1 应强化企业文化建设 | 第58页 |
5.2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培训激励,实现培训的根本目标 | 第58页 |
5.3 建立一个互动的工作机制 | 第58-59页 |
5.4 建立约束机制 | 第59页 |
5.5 其它措施建议 | 第59-62页 |
5.5.1 政策层面加强立法和监管 | 第59-60页 |
5.5.2 派遣单位应规范派遣流程,不断提升业务能力 | 第60-61页 |
5.5.3 派遣本人提高法律意识,注重自身职业规划 | 第61-62页 |
6 结论 | 第62-65页 |
6.1 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 | 第62页 |
6.2 未来研究方向 | 第62-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71页 |
附录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