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绪论 | 第8-11页 |
| ·立意 | 第8-9页 |
| ·研究方法、调查大纲、发音合作人 | 第9-10页 |
| ·体例 | 第10-11页 |
| 2 太原概况 | 第11-26页 |
| ·太原市的地理位置 | 第11页 |
| ·历史沿革 | 第11-12页 |
| ·太原话声韵调 | 第12-14页 |
| ·太原话的声母 | 第12页 |
| ·太原话的韵母 | 第12-13页 |
| ·太原话的声调 | 第13-14页 |
| ·现代太原话与中古音的比较 | 第14-26页 |
| ·太原话与中古音声母的比较 | 第14-18页 |
| ·太原话与中古音韵母的比较 | 第18-25页 |
| ·太原话与中古音声调比较 | 第25-26页 |
| 3 太原话若干词汇调查表 | 第26-88页 |
| 4 太原话若干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对比 | 第88-111页 |
| ·太原话与普通话部分同义词的差异 | 第88-94页 |
| ·叠字同义词的差异 | 第88-90页 |
| ·语素增减、替换的同义词的差异 | 第90-93页 |
| ·语素的增加或减少 | 第90-91页 |
| ·替换语素 | 第91-93页 |
| ·不同语素的同义词的差异 | 第93-94页 |
| ·太原话的语素与普通话的语素意义相同或相近 | 第93页 |
| ·太原话的语素与普通话的语素意义不相同或不相近 | 第93-94页 |
| ·同语素而不同语序的同义词的差异 | 第94页 |
| ·太原话与普通话词义差异 | 第94-96页 |
| ·太原话义项多而普通话义项少 | 第95页 |
| ·太原话义项少而普通话义项多 | 第95页 |
| ·太原话与普通话字面相同而义项不同 | 第95-96页 |
| ·太原话与普通话重叠式词的差异 | 第96-101页 |
| ·名词重叠 | 第96-98页 |
| ·构词形式 | 第96-97页 |
| ·表义特点 | 第97-98页 |
| ·动词重叠 | 第98-99页 |
| ·构词形式 | 第98页 |
| ·表义特点 | 第98-99页 |
| ·量词重叠 | 第99页 |
| ·构词形式 | 第99页 |
| ·表义特点 | 第99页 |
| ·形容词重叠 | 第99-101页 |
| ·构词形式 | 第100页 |
| ·表义特点 | 第100-101页 |
| ·副词重叠 | 第101页 |
| ·从“儿”、“子”、“圪”类地域性词语看太原话与普通话的差异 | 第101-108页 |
| ·太原话“儿”类词与普通话的差异 | 第101-103页 |
| ·儿化的语音特征 | 第101-102页 |
| ·儿尾的语音特征 | 第102页 |
| ·儿尾词的构词形式与表义功能 | 第102页 |
| ·语音关系 | 第102-103页 |
| ·太原话“子”尾词与普通话的差异 | 第103-105页 |
| ·太原话“子”尾词的语音特点 | 第103页 |
| ·太原话“子”尾词的构成形式 | 第103-104页 |
| ·太原话“子”尾词的语法意义 | 第104-105页 |
| ·太原话“子”尾与普通话的比较 | 第105页 |
| ·太原话“圪”类词与普通话的差异 | 第105-108页 |
| ·“圪”的本字及意义 | 第106页 |
| ·太原话中“圪”的语音特征 | 第106页 |
| ·太原话中“圪”的构词形式 | 第106-107页 |
| ·太原话“圪”的语法功能 | 第107-108页 |
| ·从多角度、全方位的对比,看太原话与普通话的词汇差异 | 第108-111页 |
| ·分音词 | 第108-109页 |
| ·合音词 | 第109页 |
| ·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词 | 第109-111页 |
| ·与少数民族有关的词 | 第109页 |
| ·与饮食地理有关的词 | 第109-110页 |
| ·与风俗习惯等有关的词 | 第110-111页 |
| 5 结语 | 第111-11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2-115页 |
| 后记 | 第115-11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