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缩略词表 | 第14-16页 |
表格索引 | 第16-18页 |
图形索引 | 第18-2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26-52页 |
1 乳酸菌及其胞外多糖研究进展 | 第26-41页 |
·乳酸菌简介 | 第26-27页 |
·乳酸菌胞外多糖 | 第27-41页 |
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意义 | 第41-4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41-42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52页 |
第二章 产胞外多糖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其产胞外多糖的发酵条件优化 | 第52-8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3-60页 |
·试验材料 | 第53-55页 |
·实验方法 | 第55-57页 |
·试验设计 | 第57-6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0-79页 |
·LAB的分离纯化 | 第60-61页 |
·菌株70810的鉴定 | 第61-67页 |
·菌株70810的生长曲线 | 第67页 |
·单因素对Lb.plantarum 70810产EPS的影响 | 第67-73页 |
·Plackett-Burman筛选发酵条件显著因子试验结果 | 第73-76页 |
·中心组合设计的模型预测及统计分析 | 第76-77页 |
·响应面分析 | 第77-79页 |
3 讨论 | 第79-81页 |
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第三章 植物乳杆菌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86-11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87-92页 |
·实验材料 | 第87-88页 |
·实验方法 | 第88-9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2-111页 |
·脱蛋白方法的筛选 | 第92-93页 |
·Lb.plantarum 70810 EPS醇沉工艺的优化 | 第93-99页 |
·多糖的脱色实验 | 第99-105页 |
·EPS的DEAE-Cellulose-52分离纯化 | 第105页 |
·EPS的Sephdex G-100凝胶柱层析纯化 | 第105-107页 |
·EPS的纯度鉴定和相对分子量测定 | 第107-110页 |
·EPS的组成成分分析 | 第110-111页 |
3 讨论 | 第111-112页 |
4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6页 |
第四章 植物乳杆菌胞外多糖的结构分析 | 第116-14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16-119页 |
·实验材料 | 第116-117页 |
·实验方法 | 第117-11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9-136页 |
·紫外光谱分析 | 第119-120页 |
·单糖组成分析 | 第120-122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122-124页 |
·甲基化反应及GC-MS分析 | 第124-132页 |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第132-136页 |
3 讨论 | 第136-137页 |
4 本章小结 | 第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0页 |
第五章 植物乳杆菌胞外多糖对铅的吸附研究 | 第140-15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40-142页 |
·实验材料 | 第140-141页 |
·实验方法 | 第141-1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42-148页 |
·溶液初始pH值对EPS吸附Pb(Ⅱ)的影响 | 第142-143页 |
·吸附时间对EPS吸附Pb(Ⅱ)的影响 | 第143-144页 |
·初始Pb(Ⅱ)浓度对EPS吸附Pb(Ⅱ)的影响 | 第144-145页 |
·EPS用量对EPS吸附Pb(Ⅱ)的影响 | 第145-146页 |
·吸附温度对EPS吸附Pb(Ⅱ)的影响 | 第146-147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147-148页 |
3 讨论 | 第148页 |
4 本章小结 | 第148-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2页 |
第六章 植物乳杆菌胞外多糖的体外抗肿瘤作用研究 | 第152-17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53-154页 |
·实验材料 | 第153页 |
·实验方法 | 第153-15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54-165页 |
·多糖对人前列腺癌细胞PC-3的增殖抑制作用的研究 | 第154-157页 |
·多糖对人结肠癌细胞HCT-116的增殖抑制作用的研究 | 第157-160页 |
·多糖对人肝癌细胞Hep G2的增殖抑制作用的研究 | 第160-162页 |
·多糖对人大肠癌细胞HT-29的增殖抑制作用的研究 | 第162-165页 |
3 讨论 | 第165-166页 |
4 本章小结 | 第166-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70页 |
全文结论 | 第170-172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72-174页 |
工作展望 | 第174-176页 |
致谢 | 第176-17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 第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