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1页 |
一、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 第9页 |
二、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三、 论文结构 | 第10-11页 |
第二章 我国翻译教学模式的发展演变 | 第11-15页 |
一、 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的区分及翻译教学的目标定位 | 第11页 |
二、 我国翻译教学模式的发展演变 | 第11-13页 |
(一) 我国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 | 第12页 |
(二) 我国当代的翻译教学模式 | 第12-13页 |
三、 当前我国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第13-15页 |
第三章 隐喻翻译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15-25页 |
一、 传统的隐喻理论 | 第15-16页 |
二、 认知层面下的概念隐喻理论 | 第16-25页 |
(一) 概念隐喻的定义 | 第16-17页 |
(二) 隐喻的类型 | 第17-20页 |
(三) 概念隐喻理论的工作机制 | 第20-21页 |
(四) 概念隐喻的特征 | 第21-25页 |
第四章 隐喻翻译教学模式的内容、实现途径及意义 | 第25-47页 |
一、 隐喻翻译教学模式的内容及实现途径 | 第25-38页 |
(一) 向学生详尽讲解隐喻的相关理论知识 | 第25页 |
(二)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 | 第25-27页 |
(三) 从隐喻的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着手开展隐喻翻译教学实践 | 第27-38页 |
(四) 通过“互动批评”和测试手段检验学生的隐喻翻译能力和思维能力 | 第38页 |
二、 隐喻翻译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 第38-40页 |
(一) 隐喻翻译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培养隐喻思维,开展“创造性学习”,提高翻译质量 | 第39页 |
(二) 隐喻翻译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和语篇建构意识,增强学生的布局谋篇能力 | 第39-40页 |
(三) 隐喻翻译教学模式将文化引入翻译教学,有助于学生提高对语言宏观结构的认知能力,同时还有助于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 第40页 |
三、 教学案例展示 | 第40-47页 |
(一) 准备阶段 | 第40-42页 |
(二) 实施阶段 | 第42-45页 |
(三) 评价阶段 | 第45-46页 |
(四) 案例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隐喻翻译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 第47-57页 |
一、 实验设计 | 第47-57页 |
(一) 实验目的及实验假设 | 第47页 |
(二) 研究对象 | 第47页 |
(三) 研究工具 | 第47-48页 |
(四) 实验研究步骤 | 第48-50页 |
(五) 数据收集和分析 | 第50-55页 |
(六) 隐喻翻译教学实验的启示与局限性 | 第55-5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附录 1 | 第60-62页 |
附录 2 | 第62-64页 |
附录 3 | 第64-66页 |
附录 4 | 第66-68页 |
附录 5 | 第68-70页 |
发表论文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