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公司绩效管理优化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1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7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7-8页 |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8-9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8-9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9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9-11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3.2 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第2章 企业绩效管理理论概述 | 第11-17页 |
2.1 企业人力资源的概念 | 第11-13页 |
2.1.1 企业人力资源的基本内涵 | 第11页 |
2.1.2 绩效管理的概念与内容及绩效考核方法 | 第11-13页 |
2.1.2.1 定义 | 第11-12页 |
2.1.2.2 内容 | 第12-13页 |
2.1.2.3 核心目标 | 第13页 |
2.2 绩效管理的方法 | 第13-17页 |
2.2.1 企业绩效管理体系 | 第13-14页 |
2.2.2 绩效考核方法 | 第14-17页 |
第3章 S公司绩效管理现状分析 | 第17-28页 |
3.1 S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第17-18页 |
3.1.1 公司概况简介 | 第17页 |
3.1.2 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 | 第17页 |
3.1.3 人员结构 | 第17-18页 |
3.2 S公司绩效管理的做法与特点 | 第18-23页 |
3.2.1 S公司绩效管理的目的及总体方案 | 第18-19页 |
3.2.2 S公司绩效管理的内容 | 第19页 |
3.2.3 S公司绩效管理的执行情况 | 第19-23页 |
3.3 S公司绩效管理的问题 | 第23-28页 |
3.3.1 企业对绩效管理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 第24页 |
3.3.2 绩效目标设定不合理,员工士气低下 | 第24-25页 |
3.3.3 缺乏绩效参与度,忽视绩效管理 | 第25-26页 |
3.3.4 激励方法不当,员工缺乏动力 | 第26-28页 |
第4章 S公司生产车间案例分析 | 第28-38页 |
4.1 生产车间简介 | 第28-31页 |
4.1.1 生产管理流程 | 第28页 |
4.1.2 定岗定责制度 | 第28页 |
4.1.3 车间生产产品介绍 | 第28-29页 |
4.1.4 车间人员结构比例 | 第29-31页 |
4.2 生产车间绩效管理现状 | 第31-34页 |
4.2.1 考核指标 | 第31-32页 |
4.2.2 考核体系 | 第32-33页 |
4.2.3 晋升体系 | 第33页 |
4.2.4 奖惩体系 | 第33-34页 |
4.3 生产车间绩效管理现行方法实施成效分析 | 第34-35页 |
4.3.1 短期效益 | 第34页 |
4.3.2 长期效益 | 第34-35页 |
4.4 生产车间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5-38页 |
4.4.1 绩效指标设置单一且绝对化 | 第35-36页 |
4.4.2 缺乏惩罚标准 | 第36页 |
4.4.3 标准不明确,信息不透明 | 第36页 |
4.4.4 部门间协作性差 | 第36-37页 |
4.4.5 绩效考核过程缺乏沟通和反馈 | 第37-38页 |
第5章 S公司绩效管理的优化措施 | 第38-43页 |
5.1 管理层面 | 第38-39页 |
5.1.1 建立适合的绩效管理体系 | 第38页 |
5.1.2 建立动态绩效考核机制 | 第38页 |
5.1.3 加强培训与反馈机制 | 第38-39页 |
5.2 职能部门 | 第39-41页 |
5.2.1 加强绩效企业管理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 第39-40页 |
5.2.2 多维度强化绩效指标的相对性 | 第40页 |
5.2.3 添加绩效结果公示程序并开通申诉渠道 | 第40-41页 |
5.3 员工个人 | 第41-43页 |
5.3.1 开创生产承包考核管理模式 | 第41-42页 |
5.3.2 设计专项奖励用于特殊贡献者 | 第42页 |
5.3.3 奖惩措施落实到位,持续调动员工积极性 | 第42-4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3-44页 |
6.1 结论 | 第43页 |
6.2 展望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附录A | 第47-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