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6页 |
绪论 | 第6-11页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6-7页 |
二、国内外关于离散族群研究综述和研究方法 | 第7-10页 |
三、写作框架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回顾历史——中韩两国的音乐文化交流 | 第11-17页 |
第一节 古代中韩音乐文化交流 | 第11-14页 |
一、古代早期中韩音乐文化交流(公元7世纪以前) | 第11-12页 |
二、古代中期的中韩音乐文化交流(公元七到十四世纪) | 第12-13页 |
三、古代晚期的中韩音乐文化交流(公元十四到十九世纪) | 第13-14页 |
第二节 近代中韩音乐文化的发展(1919年——1945年) | 第14-16页 |
一、近代韩国西洋音乐的兴起 | 第14-15页 |
二、近代韩国国乐的衰落 | 第15页 |
三、中韩近代音乐发展的异同 | 第15-16页 |
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在京韩国离散群体的宏观音乐景观 | 第17-27页 |
第一节 社区形成与人员构成 | 第17-20页 |
一、社区形成的历史进程 | 第17-18页 |
二、社区的空间分布 | 第18-19页 |
三、社区的人员构成 | 第19-20页 |
第二节 田野调查的宏观音乐景观 | 第20-26页 |
一、在京韩国离散群体音乐生活中的音乐类型 | 第21-24页 |
二、北京韩国“飞地”里的音乐组织与音乐家 | 第24-25页 |
三、北京韩国“飞地”里的音乐活动和音乐传播媒介 | 第25-26页 |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用音乐人类学的视角分析在京韩国离散群体的音乐生活 | 第27-37页 |
第一节 有关族群性构建的理论探讨 | 第27-30页 |
一、族群认同 | 第28-29页 |
二、族群构建的关键——构建边界 | 第29页 |
三、文化优越感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对本族群音乐的两种表达方式 | 第30-36页 |
一、相对激烈 | 第30-33页 |
二、相对缓和 | 第33-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结论 | 第37-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
附录 | 第42-46页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