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导论 | 第1-10页 |
1.1 选题宗旨 | 第6-7页 |
1.2 文献回顾 | 第7-9页 |
1.3 语料来源和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第二部分 汉泰语趋向补语对比分析 | 第10-19页 |
2.1 趋向补语的简述 | 第11-13页 |
2.2 结构形式的比较 | 第13-16页 |
2.2.1 趋向补语与一般宾语的位置 | 第13-15页 |
2.2.2 趋向补语与处所宾语的位置 | 第15-16页 |
2.2.3 “把”字句中宾语位置 | 第16页 |
2.3 语义差异 | 第16-19页 |
2.3.1 汉泰语单音节趋向动词语义侧重点不同 | 第16-17页 |
2.3.2 汉泰语双音节趋向动词语义重心不同 | 第17页 |
2.3.3 汉泰语趋向动词引伸义的不对应性 | 第17-19页 |
第三部分 泰国学生汉语趋向补语偏误分析研究 | 第19-39页 |
3.1 偏误类型 | 第19-31页 |
3.1.1 结构形式上的偏误 | 第20-23页 |
3.1.1.1 A2、A3类趋向补语和一般宾语的位置偏误 | 第20-21页 |
3.1.1.2 B2类趋向补语和一般宾语的位置偏误 | 第21页 |
3.1.1.3 B3、A2类趋向补语和处所宾语的位置偏误 | 第21-22页 |
3.1.1.4 其它词组、句型中的结构偏误 | 第22-23页 |
3.1.2 语义上的偏误 | 第23-31页 |
3.1.2.1 空间方位变化的(趋向意义)的偏误 | 第23-24页 |
3.1.2.2 引申意义的偏误 | 第24-25页 |
3.1.2.3 简单趋向补语和复合趋向补语的混淆 | 第25-28页 |
3.1.2.4 趋向补语的漏用和滥用 | 第28-30页 |
3.1.2.5 立足点的偏误 | 第30-31页 |
3.1.2.6 小结 | 第31页 |
3.2 偏误产生的机制 | 第31-35页 |
3.2.1 从语言迁移的角度来看 | 第31-32页 |
3.2.1.1 母语的负迁移 | 第31-32页 |
3.2.1.2 对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泛化 | 第32页 |
3.2.2 从学习策略的角度来看 | 第32-33页 |
3.2.3 从教学、教材的角度来看 | 第33-34页 |
3.2.4 从汉语言本身的角度来看 | 第34页 |
3.2.5 从认知难易程度的角度来看 | 第34-35页 |
3.3 解决偏误的对策 | 第35-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附录 | 第41-51页 |
(一) 调查问卷 | 第41-47页 |
(二) 偏误语料 | 第47-51页 |
后记 | 第51-52页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52页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