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11页 |
ABSTRACT | 第11-2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7-34页 |
·关于风格与翻译风格 | 第27-28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8-30页 |
·研究目的 | 第28-29页 |
·研究意义 | 第29-30页 |
·研究方法与范围 | 第30-34页 |
·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对比分析法 | 第30-31页 |
·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第31页 |
·点、线相结合的方法 | 第31-32页 |
·研究范围 | 第32-34页 |
第二章 王佐良翻译思想与翻译实践综述 | 第34-63页 |
·王佐良:一位“文艺复兴式”人物 | 第34-42页 |
·著名教育家 | 第35-36页 |
·英国文学研究界权威、比较文学研究开创者 | 第36-38页 |
·卓越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 第38-40页 |
·杰出语言学家 | 第40-41页 |
·出色作家、诗人 | 第41-42页 |
·翻译思想:自成体系 | 第42-60页 |
·文体翻译观 | 第42-46页 |
·强调对原文理解的透彻性 | 第43页 |
·译文要讲究文体适合性 | 第43-44页 |
·译语要体现社会场合适合性 | 第44-45页 |
·译者要提高对语言变异的敏感性 | 第45-46页 |
·文化翻译观 | 第46-48页 |
·翻译之于文化,犹如锦袍之于内衣 | 第46页 |
·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 | 第46-47页 |
·翻译是不断对两种文化进行比较并适合社会文化的过程 | 第47页 |
·翻译研究的文化视野有利于翻译理论建设 | 第47-48页 |
·译诗观 | 第48-51页 |
·诗歌是可译的 | 第48-49页 |
·以诗译诗 | 第49-50页 |
·诗人译诗 | 第50页 |
·译者只应翻译与自己风格相近的作品 | 第50-51页 |
·译者观 | 第51-54页 |
·译者自身条件 | 第51-52页 |
·译者翻译目的 | 第52-53页 |
·译者翻译方法 | 第53-54页 |
·理论与实践统一观 | 第54-56页 |
·新时期翻译观 | 第56-60页 |
·感悟传统 | 第56-57页 |
·践行新说 | 第57-59页 |
·指点译界 | 第59-60页 |
·翻译实践:丰富精湛 | 第60-63页 |
第三章 文献回顾 | 第63-73页 |
·风格翻译论综述 | 第63-70页 |
·可译论 | 第63-66页 |
·不可译论 | 第66-67页 |
·“顺其自然”论 | 第67-68页 |
·新视角 | 第68-70页 |
·王佐良翻译研究综述 | 第70-73页 |
第四章 翻译风格研究理论基础 | 第73-90页 |
·翻译的基本属性 | 第73-82页 |
·语言异质性 | 第73-75页 |
·信息传递性 | 第75-76页 |
·译者主体性 | 第76-78页 |
·文本原创性 | 第78-79页 |
·文体适应性 | 第79-82页 |
·文本类型理论述介 | 第82-88页 |
·莱斯的文本功能分类 | 第82-85页 |
·纽马克的文本功能分类 | 第85-87页 |
·文本类型理论对翻译风格研究的意义 | 第87-88页 |
·风格标记理论述介 | 第88-90页 |
第五章 王佐良诗歌翻译风格研究 | 第90-121页 |
·诗歌及其文体特征 | 第90-97页 |
·关于诗歌 | 第90-91页 |
·诗歌文体特征 | 第91-97页 |
·鲜明的音乐性 | 第91-93页 |
·丰富的想象力 | 第93页 |
·含蓄多解的诗意 | 第93-94页 |
·别具一格的语言美 | 第94-96页 |
·具体可感的意象美 | 第96-97页 |
·诗歌翻译基本特点 | 第97-102页 |
·形式:难以保全 | 第97-100页 |
·诗意:难在尽传 | 第100页 |
·诗风:难以再现 | 第100-102页 |
·王佐良诗歌翻译作品述介 | 第102-105页 |
·王佐良诗歌翻译风格分析 | 第105-120页 |
·《红玫瑰》翻译风格分析 | 第105-112页 |
·原诗文体分析 | 第105-108页 |
·译诗比较分析 | 第108-112页 |
·《西风颂》翻译风格分析 | 第112-120页 |
·原诗文体分析 | 第112-116页 |
·译诗比较分析 | 第116-120页 |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六章 王佐良散文翻译风格研究 | 第121-150页 |
·散文及其文体特征 | 第121-129页 |
·散文的涵义与范围 | 第121-125页 |
·散文文体特征 | 第125-129页 |
·表述视角主体化 | 第125-126页 |
·话语品格个性化 | 第126页 |
·话语结构情境化 | 第126-127页 |
·表述策略虚幻化 | 第127页 |
·语言表达审美化 | 第127-129页 |
·散文翻译基本特点 | 第129-131页 |
·把握整体风格,再现风格美 | 第129页 |
·置身原作情境,重构内容美 | 第129-130页 |
·讲究用辞措句,再现形式美 | 第130-131页 |
·王佐良散文翻译作品述介 | 第131-133页 |
·王佐良散文翻译风格分析 | 第133-149页 |
·《谈读书》翻译风格分析 | 第133-140页 |
·原文文体分析 | 第133-136页 |
·译文比较分析 | 第136-140页 |
·《射手》翻译风格分析 | 第140-149页 |
·原文文体分析 | 第140-144页 |
·译文比较分析 | 第144-149页 |
·本章小结 | 第149-150页 |
第七章 王佐良戏剧翻译风格研究 | 第150-178页 |
·戏剧及其文体特征 | 第150-152页 |
·戏剧翻译基本特点 | 第152-154页 |
·尽量为受众着想 | 第152-153页 |
·应突出视听效果 | 第153页 |
·语言须通俗易懂 | 第153-154页 |
·译本宜实现无注 | 第154页 |
·王佐良戏剧翻译作品述介 | 第154-157页 |
·王佐良戏剧翻译风格分析 | 第157-177页 |
·形式标记 | 第157-174页 |
·音系标记 | 第157-160页 |
·词语标记 | 第160-164页 |
·句法标记 | 第164-169页 |
·章法标记 | 第169-171页 |
·修辞标记 | 第171-174页 |
·非形式标记 | 第174-177页 |
·本章小结 | 第177-178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78-184页 |
·研究回顾 | 第178-180页 |
·研究价值 | 第180-182页 |
·研究局限及发展空间 | 第182-184页 |
·研究局限 | 第182页 |
·发展空间 | 第182-184页 |
附录 | 第184-211页 |
附录一 My Lu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 及其三种译诗 | 第184-187页 |
附录二 Ode to the West Wind 及其三种译诗 | 第187-197页 |
附录三 Of Studies 及其十一种译文 | 第197-207页 |
附录四 A Shooter 及其两种译文 | 第207-21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1-2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