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2.1 MOOC研究的多维视角述评 | 第10-12页 |
1.2.2 教育技术研究的哲学视角述评 | 第12页 |
1.3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2-16页 |
1.3.1 教育、技术、教育技术 | 第12-13页 |
1.3.2 技术、教育与人的关系 | 第13-15页 |
1.3.3 教育技术的人文价值 | 第15-16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2章 MOOC的历史溯源 | 第18-28页 |
2.1 教育史上的三次革命——技术发展促进教育变革 | 第18-20页 |
2.2.1 从个别化教育走向个性化教育 | 第18-19页 |
2.2.2 从个性化教育走向规模化教育 | 第19页 |
2.2.3 从规模化教育走向新型个性化教育 | 第19-20页 |
2.2 技术变革教育的根源——技术与人关系的变迁 | 第20-22页 |
2.2.1 原始体内技术阶段 | 第20-21页 |
2.2.2 近代体外技术阶段 | 第21页 |
2.2.3 现代体内技术阶段 | 第21-22页 |
2.3 MOOC,一种新型“人—技”关系的探索 | 第22-28页 |
2.3.1 MOOC的发展现状 | 第22-24页 |
2.3.2 MOOC的核心特征 | 第24-26页 |
2.3.3 MOOC的本质内涵 | 第26-28页 |
第3章 MOOC与教师发展 | 第28-35页 |
3.1 信息时代教师面临的挑战 | 第28-29页 |
3.1.1 教育理念的颠覆 | 第28页 |
3.1.2 师生关系的翻转 | 第28-29页 |
3.1.3 知识体系的更新 | 第29页 |
3.2 MOOC对教师的价值 | 第29-31页 |
3.2.1 提升教学能力 | 第29-30页 |
3.2.2 重塑教师角色 | 第30页 |
3.2.3 促进协同创新 | 第30-31页 |
3.3 案例分析 | 第31-35页 |
3.3.1 北京大学医学部X老师的教学个案 | 第31-33页 |
3.3.2 台湾大学电子工程系Y老师的教学个案 | 第33-35页 |
第4章 MOOC与学习者发展 | 第35-42页 |
4.1 信息时代学习者面临的挑战 | 第35-36页 |
4.1.1 信息丰富与“知识贫乏”的考验 | 第35页 |
4.1.2 技术诱惑与学习需求的平衡 | 第35页 |
4.1.3 创新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 第35-36页 |
4.2 MOOC对学习者的价值 | 第36-37页 |
4.2.1 拓展知识视野 | 第36页 |
4.2.2 促进潜能开发 | 第36-37页 |
4.2.3 建构精神生活 | 第37页 |
4.3 案例分析 | 第37-42页 |
4.3.1 中学MOOC学习者的学习个案 | 第37-38页 |
4.3.2 大学MOOC学习者的学习个案 | 第38-39页 |
4.3.3 在职MOOC学习者的学习个案 | 第39-42页 |
第5章 MOOC发展前景与策略选择 | 第42-48页 |
5.1 发展前景与潜在风险 | 第42-44页 |
5.1.1 发展前景:走向泛在学习、终身学习 | 第42页 |
5.1.2 潜在风险:教育信息技术的异化问题 | 第42-44页 |
5.2 策略选择:弘扬人文价值,消解技术异化 | 第44-48页 |
5.2.1 政府层面:协调各方资源,合理规划引导 | 第45页 |
5.2.2 平台层面:关注人文设计,尊重教育规律 | 第45-46页 |
5.2.3 教师层面:重建角色定位,提升信息素养 | 第46-47页 |
5.2.4 学习者层面:转变学习理念,增强主体意识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