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水果、蔬菜、坚果加工工业论文--基础科学论文

树莓果实中花色苷分析方法的研究

摘要第9-10页
英文摘要第10-11页
1 引言第12-22页
    1.1 树莓概述第12-13页
        1.1.1 树莓的分布概况第12页
        1.1.2 树莓的开发和利用第12页
        1.1.3 树莓的发展前景第12-13页
    1.2 花色苷研究概况第13-20页
        1.2.1 花色苷的结构和种类第13-14页
        1.2.2 花色苷的提取工艺第14-16页
        1.2.3 花色苷的结构鉴定第16-18页
        1.2.4 花色苷的定量分析第18-19页
        1.2.5 花色苷的生理功能第19-20页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第20-22页
        1.3.1 研究的目的意义第20-21页
        1.3.2 技术路线第21-22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2-29页
    2.1 试验材料第22页
        2.1.1 主要药品试剂第22页
        2.1.2 主要仪器设备第22页
    2.2 试验方法第22-25页
        2.2.1 试验材料的制备第22页
        2.2.2 树莓花色苷的提取工艺第22-23页
        2.2.3 树莓花色苷最大吸收波长的测定第23页
        2.2.4 提取剂种类的选择第23页
        2.2.5 树莓花色苷含量的测定第23页
        2.2.6 树莓花色苷提取的单因素试验设计第23-24页
        2.2.7 树莓花色苷提取的正交试验设计第24-25页
    2.3 树莓花色苷的UHPLC-Q-TOP-MS/MS条件第25-28页
        2.3.1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第25页
        2.3.2 树莓花色苷UHPLC-Q-TOP-MS/MS样品的制备第25页
        2.3.3 树莓花色苷超高效液相色谱条件的优化第25-27页
        2.3.4 树莓花色苷质谱条件的优化第27页
        2.3.5 方法考察第27页
        2.3.6 树莓果实中花色苷的检测条件第27-28页
        2.3.7 树莓果实中花色苷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第28页
    2.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第28-2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9-54页
    3.1 树莓花色苷的特征吸收光谱第29页
    3.2 提取剂种类对树莓花色苷提取量的影响第29-30页
    3.3 树莓花色苷提取的单因素试验第30-32页
        3.3.1 盐酸体积分数对花色苷提取量的影响第30页
        3.3.2 提取时间对树莓花色苷提取量的影响第30-31页
        3.3.3 提取温度对树莓花色苷提取量的影响第31页
        3.3.4 料液比对树莓花色苷提取量的影响第31-32页
    3.4 树莓花色苷的正交试验第32-33页
    3.5 树莓花色苷UHPLC-Q-TOP-MS/MS检测条件分析第33-40页
        3.5.1 检测波长的选择第33-34页
        3.5.2 不同流动相对树莓花色苷的影响第34-35页
        3.5.3 不同流速对树莓花色苷的影响第35-37页
        3.5.4 不同洗脱程序对树莓花色苷检测的影响第37-38页
        3.5.5 不同柱温对树莓花色苷检测的影响第38-40页
        3.5.6 质谱条件的选择第40页
    3.6 方法评价第40-41页
        3.6.1 精密度试验第40页
        3.6.2 重现性试验第40-41页
        3.6.3 稳定性试验第41页
    3.7 树莓果实中花色苷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第41-54页
        3.7.1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41-42页
        3.7.2 树莓果实中花色苷的定性分析第42-52页
        3.7.3 树莓果实中花色苷的定量分析第52-54页
4 讨论第54-56页
    4.1 树莓果实中花色苷的检测条件第54-55页
    4.2 树莓果实中花色苷的种类第55页
    4.3 树莓果实中花色苷的含量第55-56页
5 结论第56-57页
致谢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无花果(Ficus carica L.)果酒酿造工艺研究及抗氧化活性评价
下一篇:黑茶伴手礼的包装设计研究--以安化“高甲溪”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