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1页 |
1 引言 | 第12-22页 |
1.1 树莓概述 | 第12-13页 |
1.1.1 树莓的分布概况 | 第12页 |
1.1.2 树莓的开发和利用 | 第12页 |
1.1.3 树莓的发展前景 | 第12-13页 |
1.2 花色苷研究概况 | 第13-20页 |
1.2.1 花色苷的结构和种类 | 第13-14页 |
1.2.2 花色苷的提取工艺 | 第14-16页 |
1.2.3 花色苷的结构鉴定 | 第16-18页 |
1.2.4 花色苷的定量分析 | 第18-19页 |
1.2.5 花色苷的生理功能 | 第19-20页 |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3.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0-21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9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2.1.1 主要药品试剂 | 第22页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2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2-25页 |
2.2.1 试验材料的制备 | 第22页 |
2.2.2 树莓花色苷的提取工艺 | 第22-23页 |
2.2.3 树莓花色苷最大吸收波长的测定 | 第23页 |
2.2.4 提取剂种类的选择 | 第23页 |
2.2.5 树莓花色苷含量的测定 | 第23页 |
2.2.6 树莓花色苷提取的单因素试验设计 | 第23-24页 |
2.2.7 树莓花色苷提取的正交试验设计 | 第24-25页 |
2.3 树莓花色苷的UHPLC-Q-TOP-MS/MS条件 | 第25-28页 |
2.3.1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 第25页 |
2.3.2 树莓花色苷UHPLC-Q-TOP-MS/MS样品的制备 | 第25页 |
2.3.3 树莓花色苷超高效液相色谱条件的优化 | 第25-27页 |
2.3.4 树莓花色苷质谱条件的优化 | 第27页 |
2.3.5 方法考察 | 第27页 |
2.3.6 树莓果实中花色苷的检测条件 | 第27-28页 |
2.3.7 树莓果实中花色苷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 第28页 |
2.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54页 |
3.1 树莓花色苷的特征吸收光谱 | 第29页 |
3.2 提取剂种类对树莓花色苷提取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3.3 树莓花色苷提取的单因素试验 | 第30-32页 |
3.3.1 盐酸体积分数对花色苷提取量的影响 | 第30页 |
3.3.2 提取时间对树莓花色苷提取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3.3.3 提取温度对树莓花色苷提取量的影响 | 第31页 |
3.3.4 料液比对树莓花色苷提取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3.4 树莓花色苷的正交试验 | 第32-33页 |
3.5 树莓花色苷UHPLC-Q-TOP-MS/MS检测条件分析 | 第33-40页 |
3.5.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33-34页 |
3.5.2 不同流动相对树莓花色苷的影响 | 第34-35页 |
3.5.3 不同流速对树莓花色苷的影响 | 第35-37页 |
3.5.4 不同洗脱程序对树莓花色苷检测的影响 | 第37-38页 |
3.5.5 不同柱温对树莓花色苷检测的影响 | 第38-40页 |
3.5.6 质谱条件的选择 | 第40页 |
3.6 方法评价 | 第40-41页 |
3.6.1 精密度试验 | 第40页 |
3.6.2 重现性试验 | 第40-41页 |
3.6.3 稳定性试验 | 第41页 |
3.7 树莓果实中花色苷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 第41-54页 |
3.7.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1-42页 |
3.7.2 树莓果实中花色苷的定性分析 | 第42-52页 |
3.7.3 树莓果实中花色苷的定量分析 | 第52-54页 |
4 讨论 | 第54-56页 |
4.1 树莓果实中花色苷的检测条件 | 第54-55页 |
4.2 树莓果实中花色苷的种类 | 第55页 |
4.3 树莓果实中花色苷的含量 | 第55-56页 |
5 结论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