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食品原料及添加剂论文--食品添加剂论文

甜菊糖苷的酶法改性与微生物转化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4页
    1.1 甜菊糖概述第11页
    1.2 甜菊糖成分及其甜味特征第11-13页
    1.3 甜菊糖的分离和纯化第13-16页
        1.3.1 甜菊糖的提取与纯化第13-15页
        1.3.2 甜菊糖成分的分离第15-16页
    1.4 甜菊糖的改性第16-21页
        1.4.1 化学改性第16-18页
        1.4.2 酶法改性第18-20页
            1.4.2.1 CGTase法第18-19页
            1.4.2.2 葡萄糖苷酶法第19-20页
            1.4.2.3 半乳糖苷酶法第20页
            1.4.2.4 呋喃果糖苷酶法第20页
        1.4.3 微生物转化法第20-21页
    1.5 甜茶苷的研究概况第21-23页
        1.5.1 研究概述第21页
        1.5.2 甜茶苷的功能第21-22页
        1.5.3 甜茶苷的制备第22-23页
    1.6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第23-24页
        1.6.1 立题依据第23页
        1.6.2 主要研究内容第23-24页
第二章 产CGTase菌株的筛选及对甜菊糖的改性第24-33页
    2.1 材料与设备第24-25页
        2.1.1 土壤采集第24页
        2.1.2 培养基第24页
        2.1.3 试剂与材料第24-25页
    2.2 试验方法第25-27页
        2.2.1 目的菌株的筛选第25页
        2.2.2 酶液的制备第25页
        2.2.3 酶液对甜菊糖和RA的改性第25页
        2.2.4 甜菊糖的检测第25页
        2.2.5 产物分析第25页
        2.2.6 产物定量分析第25-26页
        2.2.7 菌株形态观察与生理生化鉴定第26页
        2.2.8 16SrDNA序列鉴定第26-27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7-31页
        2.3.1 产CGTase微生物的筛选第27页
        2.3.2 不同CGTase对甜菊糖的改性第27-28页
        2.3.3 CGTase对RA的转化第28-29页
        2.3.4 改性产物的液质联用分析第29页
        2.3.5 CGT7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第29-30页
            2.3.5.1 CGT7菌的形态及生理特性鉴定第29-30页
            2.3.5.2 CGT7菌的pH适应性第30页
        2.3.6 CGT7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第30-31页
    2.4 本章小结第31-33页
第三章 CGT7菌产酶条件优化与对甜菊苷转化条件研究第33-42页
    3.1 材料与设备第33页
        3.1.1 菌种第33页
        3.1.2 培养基第33页
        3.1.3 试剂与材料第33页
    3.2 试验方法第33-35页
        3.2.1 CGT7菌的生长和产酶曲线第33-34页
        3.2.2 酶活力的测定第34页
        3.2.3 CGT7菌产酶条件研究第34页
        3.2.4 CGT7菌酶液对甜菊糖的改性第34页
        3.2.5 甜菊糖的分析第34-35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5-41页
        3.3.1 CGT7菌的生长和产酶曲线第35页
        3.3.2 培养基成分和发酵条件优化第35-38页
            3.3.2.1 碳源对产酶的影响第35-36页
            3.3.2.2 氮源对产酶的影响第36页
            3.3.2.3 温度对产酶的影响第36-37页
            3.3.2.4 初始pH对产酶的影响第37-38页
        3.3.3 CGT7菌酶液转化甜菊苷随时间的变化第38页
        3.3.4 糖基供体对甜菊苷转化的影响第38-39页
        3.3.5 温度对甜菊苷转化的影响第39-40页
        3.3.6 pH对甜菊苷转化的影响第40页
        3.3.7 底物比对甜菊苷转化的影响第40-41页
    3.4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CGT7菌对甜菊糖改性方法的研究第42-52页
    4.1 材料与设备第42页
        4.1.1 菌种第42页
        4.1.2 培养基第42页
        4.1.3 试剂与材料第42页
    4.2 试验方法第42-43页
        4.2.1 甜菊叶浸提液的制备第42页
        4.2.2 酶液的制备第42-43页
        4.2.3 酶液对甜菊叶浸提液的转化第43页
        4.2.4 CGT7菌直接发酵对甜菊糖的改性第43页
        4.2.5 甜菊糖的分析第43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43-51页
        4.3.1 酶液对甜叶菊浸提液的转化第43-44页
        4.3.2 酶液转化浸提液中Stv与产物的变化第44页
        4.3.3 温度对浸提液中Stv转化的影响第44-45页
        4.3.4 淀粉含量对浸提液中Stv转化的影响第45-46页
        4.3.5 pH对浸提液中Stv转化的影响第46页
        4.3.6 酶液与浸提液比对体液中Stv转化的影响第46-47页
        4.3.7 CGT7菌直接发酵对甜菊糖成分的转化第47-48页
        4.3.8 CGT7菌直接发酵对甜菊糖中Stv的转化第48页
        4.3.9 碳源对发酵液中Stv转化的影响第48-50页
        4.3.10 培养温度对发酵液中Stv转化的影响第50-51页
    4.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五章 CGTase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的研究第52-60页
    5.1 材料与设备第52页
        5.1.1 菌种第52页
        5.1.2 培养基第52页
        5.1.3 试剂与材料第52页
    5.2 试验方法第52-55页
        5.2.1 CGTase酶活力的测定第52-53页
        5.2.2 酶液的制备第53页
        5.2.3 硫酸铵分级沉淀第53页
        5.2.4 透析与浓缩第53页
        5.2.5 DEAE SepharoseTM离子交换层析第53页
        5.2.6 Sephadex G-75过滤层析第53-54页
        5.2.7 电泳第54页
        5.2.8 CGTase部分酶学性质第54-55页
            5.2.8.1 CGTase分子量的测定第54页
            5.2.8.2 CGTase最适作用pH第54页
            5.2.8.3 CGTase pH值稳定性第54页
            5.2.8.4 CGTase最适作用温度第54页
            5.2.8.5 CGTase热稳定性第54-55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55-59页
        5.3.1 CGTase的分离纯化第55-57页
            5.3.1.1 (NH_4)_2SO_4盐析第55页
            5.3.1.2 DEAE SepharoseTM离子交换层析第55-56页
            5.3.1.3 Sephadex G-75凝胶过滤层析第56页
            5.3.1.4 CGTase分离纯度及分子量的电泳鉴定第56-57页
        5.3.2 CGTase部分酶学性质研究第57-59页
            5.3.2.1 分子量的测定第57页
            5.3.2.2 CGTase最适作用pH第57-58页
            5.2.2.3 CGTase pH值稳定性第58页
            5.2.2.4 CGTase最适作用温度第58-59页
            5.2.2.5 CGTase热稳定性第59页
    5.4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六章 镰孢霉(Fusarium sp.)对甜菊苷的转化第60-76页
    6.1 材料与设备第60-61页
        6.1.1 菌株第60-61页
        6.1.2 培养基第61页
        6.1.3 主要试剂与材料第61页
    6.2 试验方法第61-63页
        6.2.1 转化方法第61页
        6.2.2 甜菊糖的检测第61页
        6.2.3 菌体量的测定第61页
        6.2.4 转化产物的LC-MS分析第61-62页
        6.2.5 半乳糖苷酶酶活测定第62页
        6.2.6 大孔树脂与聚酰胺柱分离纯化RS第62-63页
        6.2.7 计算方法第63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63-75页
        6.3.1 水解Stv菌株的筛选第63-64页
        6.3.2 镰孢霉对甜菊糖成分的转化第64页
        6.3.3 新产物的定性分析第64-65页
        6.3.4 镰孢霉对甜菊糖的转化特性第65-66页
        6.3.5 碳源对甜菊糖中甜菊苷转化的影响第66-67页
        6.3.6 低聚半乳糖浓度对甜菊苷转化的影响第67-68页
        6.3.7 低聚半乳糖促进Stv转化的机理第68-72页
            6.3.7.1 静息细胞、胞外液与胞内液对Stv的转化第68-69页
            6.3.7.2 二糖与低聚半乳糖对甜菊苷转化的影响第69-70页
            6.3.7.3 不同诱导物对Stv转化的影响第70页
            6.3.7.4 转化液中半乳糖苷酶酶活的测定第70-71页
            6.3.7.5 葡萄糖浓度对Stv转化的影响第71-72页
        6.3.8 甜菊糖浓度对Stv转化的影响第72-73页
        6.3.9 聚酰胺与大孔树脂对RS的静态吸附第73页
        6.3.10 大孔树脂D302分离发酵液中RS第73-74页
        6.3.11 聚酰胺分离发酵液中RS第74-75页
    6.4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76-77页
    7.1 结论第76页
    7.2 展望第76-77页
附录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7页
论文及专利第87-88页
致谢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猪肺炎支原体168株干粉疫苗及效检单抗制备
下一篇:改良砂卵石土体流变特性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