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德育视域下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2-33页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2-16页
        1.1.1 选题背景第12-15页
        1.1.2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5-16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6-29页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6-23页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第23-27页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27-29页
    1.3 论文内容与方法第29-31页
        1.3.1 论文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第29-30页
        1.3.2 论文研究方法第30-31页
    1.4 论文创新之处第31-33页
第2章 德育视域下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的意涵解析第33-57页
    2.1 自主性与自主性发展第33-40页
        2.1.1 自主性第33-38页
        2.1.2 自主性发展第38-40页
    2.2 青少年自主性的发展第40-45页
        2.2.1 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的内涵第41-42页
        2.2.2 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的作用第42-45页
    2.3 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的基本特征第45-48页
        2.3.1 个人与社会性统一第45页
        2.3.2 整体性与多样性统一第45-46页
        2.3.3 阶段性与连续性统一第46-47页
        2.3.4 稳定性与可塑性统一第47-48页
    2.4 德育与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的关系解析第48-56页
        2.4.1 德育内涵及德育视域第48-51页
        2.4.2 德育主导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第51-52页
        2.4.3 青少年自主性发展是德育的内在需要第52-54页
        2.4.4 德育与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的契合性第54-56页
    2.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3章 德育视域下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的理论基础第57-71页
    3.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的理论第57-60页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学理论第57-58页
        3.1.2 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自主性实现理论第58-60页
    3.2 德育关于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的理论第60-63页
        3.2.1 德育的自主性理论第60-61页
        3.2.2 德育的转化规律第61-62页
        3.2.3 德育的自我教育理论第62-63页
    3.3 当代西方心理学的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理论第63-70页
        3.3.1 青少年自主性研究的多重视角第63-67页
        3.3.2 青少年道德自主性建构理论第67-70页
    3.4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4章 德育视域下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的实证分析第71-96页
    4.1 德育视域下青少年自主性发展问卷编制第71-79页
        4.1.1 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的研究构想第71-72页
        4.1.2 青少年自主性发展问卷的形成第72-79页
    4.2 德育视域下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现状第79-87页
        4.2.1 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的整体态势第79-82页
        4.2.2 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的个体差异第82-86页
        4.2.3 青少年自主性发展存在的问题第86-87页
    4.3 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第87-95页
        4.3.1 青少年自主性发展影响因素的质性分析第88-90页
        4.3.2 青少年自主性发展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第90-92页
        4.3.3 青少年自主性发展影响因素结果分析第92-95页
    4.4 本章小结第95-96页
第5章 德育视域下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的内容构建第96-116页
    5.1 青少年自主性内容的构建依据第96-99页
        5.1.1 青少年自主性内容的差异化第96-97页
        5.1.2 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的阶段化第97-99页
    5.2 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的具体内容第99-109页
        5.2.1 激发青少年动机自主性第99-101页
        5.2.2 提升青少年行为自主性第101-103页
        5.2.3 关注青少年价值自主性第103-105页
        5.2.4 协调青少年关系自主性第105-107页
        5.2.5 增强青少年情感自主性第107-109页
    5.3 青少年自主性内容的输入主径第109-115页
        5.3.1 建立自主定向的课程模式第109-110页
        5.3.2 深化青少年自主性课程内容第110-115页
    5.4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第6章 德育视域下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的促进策略第116-146页
    6.1 遵循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的基本原则第116-122页
        6.1.1 互动性原则第116-118页
        6.1.2 真实性原则第118-120页
        6.1.3 个人自主性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原则第120-121页
        6.1.4 自由和限制适度性的原则第121-122页
    6.2 营造学校德育自主性支持氛围第122-126页
        6.2.1 发挥学校德育自主性支持氛围的积极作用第122-123页
        6.2.2 丰富学校德育自主性支持氛围的内容第123-126页
    6.3 构建以自主性支持为特征的人际模式第126-135页
        6.3.1 构建教师自主性支持的权威互动模式第127-131页
        6.3.2 构建以沟通为特征的父母支持模式第131-135页
    6.4 促进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的基本方法第135-140页
        6.4.1 利用交互讨论法第136-137页
        6.4.2 采用个性化教育法第137-139页
        6.4.3 使用自主性探究法第139-140页
    6.5 建立学校德育自主性管理机制第140-144页
        6.5.1 考虑青少年对于学校规则的接受性第141-142页
        6.5.2 尊重青少年个人领域的学校规则定位第142-143页
        6.5.3 建立以青少年参与为特征的学校管理机制第143-144页
    6.6 本章小结第144-146页
结论第146-147页
参考文献第147-15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59-160页
致谢第160-161页
附录1第161-162页
附录2第162-163页
附录3第163-166页
附录4第166-167页

论文共1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媒体生活环境下的法治教育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开发及其实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