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开发及其实证检验

摘要第3-5页
ABSTRACR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16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4页
        1.1.2 研究目的第14页
        1.1.3 研究意义第14-16页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安排第16-18页
        1.2.1 研究思路第16页
        1.2.2 研究内容安排第16-18页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8-21页
        1.3.1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3.2 技术路线图第19-21页
第二章 大学生就业质量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第21-46页
    2.1 就业理论第21-32页
        2.1.1 经济学就业理论第22-30页
        2.1.2 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第30-32页
    2.2 就业质量相关研究综述第32-35页
        2.2.1 国外相关研究第32-33页
        2.2.2 国内相关研究第33-35页
    2.3 大学生就业相关研究综述第35-44页
        2.3.1 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内涵与外延第35-36页
        2.3.2 国外相关研究第36-37页
        2.3.3 国内相关研究第37-44页
    2.4 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评述第44-46页
第三章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第46-60页
    3.1 大学生就业总量及结构分析第46-53页
        3.1.1 大学生就业总量分析第46-48页
        3.1.2 大学生就业结构分析第48-53页
    3.2 大学生分学历就业现状分析第53-59页
        3.2.1 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第53-55页
        3.2.2 本科生就业现状分析第55-57页
        3.2.3 高职生就业现状分析第57-59页
    3.3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四章 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开发第60-78页
    4.1 大学生就业质量内涵界定第60页
    4.2 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维度分析第60-63页
        4.2.1 大学生自身维度第60-61页
        4.2.2 用人单位维度第61-62页
        4.2.3 其他维度第62-63页
    4.3 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功能设计及基本原则第63-64页
        4.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第63页
        4.3.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第63-64页
    4.4 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64-74页
        4.4.1 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选择第64-68页
        4.4.2 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第68-74页
    4.5 评价模型及方法介绍第74-76页
    4.6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五章 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的实证检验第78-90页
    5.1 问卷设计与发放第78-79页
        5.1.1 问卷设计第78-79页
        5.1.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第79页
    5.2 量表信度效度检验第79-81页
        5.2.1 信度检验第79-80页
        5.2.2 效度检验第80-81页
    5.3 样本统计特征分析与变量描述性统计第81-85页
        5.3.1 样本统计特征分析第81-84页
        5.3.2 变量描述性统计第84-85页
    5.4 评价指标终值计算及等级确定第85-88页
        5.4.1 最终得分计算第85-87页
        5.4.2 指标得分等级划分第87-88页
    5.5 本章小结第88-90页
第六章 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结果分析第90-101页
    6.1 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讨论第90-91页
        6.1.1 大学生自身角度的评价第90-91页
        6.1.2 用人单位角度的评价第91页
    6.2 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分析第91-100页
        6.2.1 大学生角度的解释第91-94页
        6.2.2 用人单位角度的解释第94-96页
        6.2.3 高校角度的解释第96-98页
        6.2.4 政府角度的解释第98-100页
    6.3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第七章 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措施第101-112页
    7.1 大学生自身角度的提升策略第101-103页
    7.2 用人单位角度的提升策略第103-104页
    7.3 高校角度的提升策略第104-106页
    7.4 政府角度的提升策略第106-112页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第112-116页
    8.1 主要研究结论第112-113页
    8.2 本文的理论意义第113页
    8.3 本文的创新点第113-114页
    8.4 研究局限性第114-115页
    8.5 未来研究展望第115-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4页
致谢第124-126页
附录第126-13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第134-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德育视域下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研究
下一篇:电磁场计算中的时域多分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