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5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5-2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5-1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第20-30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7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7-29页 |
1.2.3 当前研究评述 | 第29-30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30-3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30-3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32-35页 |
第2章 新媒体生活与法治教育的界定及功能关联 | 第35-73页 |
2.1 新媒体及其生活界定 | 第35-49页 |
2.1.1 新媒体的内涵与特征 | 第35-41页 |
2.1.2 新媒体的典型类型 | 第41-46页 |
2.1.3 新媒体生活及其影响 | 第46-49页 |
2.2 法治教育的意蕴解析 | 第49-67页 |
2.2.1 法治及缘何需要教育 | 第49-56页 |
2.2.2 法治教育的基本内涵 | 第56-65页 |
2.2.3 法治教育的类型划分 | 第65-67页 |
2.3 新媒体生活的法治教育功能 | 第67-73页 |
2.3.1 彰显自由平等价值 | 第68-69页 |
2.3.2 重塑人的主体意识 | 第69-70页 |
2.3.3 凝聚社会法律共识 | 第70-71页 |
2.3.4 拓展法治教育渠道 | 第71-73页 |
第3章 新媒体生活环境下的法治教育基础阐释及学理支持 | 第73-113页 |
3.1 新媒体生活环境下的法治教育基础阐释 | 第73-97页 |
3.1.1 新媒体生活环境下的法治教育逻辑本质 | 第73-78页 |
3.1.2 新媒体生活环境下的法治教育基本特征 | 第78-82页 |
3.1.3 新媒体生活环境下的法治教育价值功能 | 第82-97页 |
3.2 新媒体生活环境下的法治教育学理支持 | 第97-113页 |
3.2.1 马克思的人与环境及教育的关系理论 | 第97-101页 |
3.2.2 媒体的社会责任理论 | 第101-103页 |
3.2.3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 第103-108页 |
3.2.4 议程设置理论 | 第108-110页 |
3.2.5 意见领袖理论 | 第110-113页 |
第4章 新媒体生活环境下的法治教育过程构建 | 第113-139页 |
4.1 新媒体生活环境下的法治教育过程静态构成要素 | 第113-117页 |
4.1.1 主体:二重性与广泛性 | 第113-114页 |
4.1.2 客体:法治性与生活性 | 第114-115页 |
4.1.3 介体:参与性与多样性 | 第115-117页 |
4.2 新媒体生活环境下的法治教育过程动态逻辑阶段 | 第117-129页 |
4.2.1 法治话题设置 | 第117-120页 |
4.2.2 公众法治商谈 | 第120-124页 |
4.2.3 进行法治引导 | 第124-127页 |
4.2.4 法治共识形成 | 第127-129页 |
4.3 新媒体生活环境下的法治教育过程运行基本机制 | 第129-139页 |
4.3.1 动力激发机制 | 第130-133页 |
4.3.2 协同运作机制 | 第133-136页 |
4.3.3 渐进转化机制 | 第136-139页 |
第5章 新媒体生活环境下的法治教育实践审视 | 第139-167页 |
5.1 新媒体生活环境下的法治教育实践:以微博直播庭审为例 | 第139-146页 |
5.1.1 教育、传播、公开:微博直播庭审的生成逻辑 | 第139-142页 |
5.1.2 大众式、说案式、开放式、交往式:微博直播庭审教育蕴意 | 第142-145页 |
5.1.3 大势所趋与后劲不足:微博直播庭审的发展现状 | 第145-146页 |
5.2 新媒体生活环境下的法治教育实践现状 | 第146-152页 |
5.2.1 新媒体法治教育功能得到认知 | 第147-149页 |
5.2.2 新媒体法治教育形式广受欢迎 | 第149-150页 |
5.2.3 新媒体法治教育互动日益增强 | 第150-151页 |
5.2.4 新媒体法治教育管理不断创新 | 第151-152页 |
5.3 新媒体生活环境下的法治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 | 第152-155页 |
5.3.1 新媒体法治教育的相互衔接教育格局未形成 | 第153页 |
5.3.2 新媒体法治教育主体间信任感不及传统形式 | 第153-154页 |
5.3.3 新媒体法治教育的互动质量及水平有待提升 | 第154-155页 |
5.3.4 新媒体法治教育管理相对于新媒体发展滞后 | 第155页 |
5.4 新媒体生活环境下的法治教育实践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155-167页 |
5.4.1 法治教育主体能力不强 | 第156-158页 |
5.4.2 法治教育资源整合不够 | 第158-161页 |
5.4.3 理性文明参与依然缺乏 | 第161-163页 |
5.4.4 媒介环境管理仍然不足 | 第163-167页 |
第6章 新媒体生活环境下的法治教育创新路径 | 第167-193页 |
6.1 重视新媒体交往,树立法治教育的多维理念 | 第167-174页 |
6.1.1 主体间性理念 | 第167-169页 |
6.1.2 生活教育理念 | 第169-172页 |
6.1.3 理性参与理念 | 第172-174页 |
6.2 提高新媒体素养,提升法治教育主体能力 | 第174-180页 |
6.2.1 提升法治教育主体对新媒体生活环境认知 | 第174-177页 |
6.2.2 提高新媒体生活环境下法治教育主体素质 | 第177-180页 |
6.3 整合新媒体平台,拓展法治教育媒介渠道 | 第180-186页 |
6.3.1 构建多媒一体平台推进法治教育 | 第181-182页 |
6.3.2 运用新媒体群延伸线下法治教育 | 第182-184页 |
6.3.3 法治意见领袖视频直播法治教育 | 第184-186页 |
6.4 加强新媒体治理,优化法治教育媒介环境 | 第186-193页 |
6.4.1 推进新媒体立法建设 | 第186-187页 |
6.4.2 加强新媒体执法力度 | 第187-189页 |
6.4.3 规范新媒体运营服务 | 第189-190页 |
6.4.4 完善新媒体社会监督 | 第190-193页 |
结语 | 第193-195页 |
参考文献 | 第195-21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的情况说明 | 第211-213页 |
致谢 | 第213-215页 |
附录 | 第215-2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