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2.1 研究问题 | 第18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4 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 第20-21页 |
1.5 论文框架 | 第21-23页 |
第2章 词义与动态范畴化研究回顾 | 第23-36页 |
2.1 词义研究概述 | 第23-29页 |
2.1.1 词义研究的的不同视角 | 第23-27页 |
2.1.2 基于范畴化理论的词义研究与不足 | 第27-29页 |
2.2 动态范畴化理论研究概述 | 第29-32页 |
2.3 动态范畴化框架下的词义研究 | 第32-34页 |
2.3.1 动态范畴化理论研究的不足 | 第32-33页 |
2.3.2 词义研究的动态范畴化视角 | 第33-34页 |
2.4 小结 | 第34-36页 |
第3章 动态范畴化理论 | 第36-75页 |
3.1 动态范畴化在语义层次的体现 | 第36-54页 |
3.1.1 词汇意义层 | 第36-43页 |
3.1.2 句子意义层 | 第43-48页 |
3.1.3 语篇意义层 | 第48-52页 |
3.1.4 语用意义层 | 第52-54页 |
3.2 动态范畴化的工作机制 | 第54-74页 |
3.2.1 隐喻 | 第54-65页 |
3.2.2 转喻 | 第65-70页 |
3.2.3 基体/侧显 | 第70-74页 |
3.3 小结 | 第74-75页 |
第4章 词义动态范畴化的动因 | 第75-85页 |
4.1 词义动态范畴化的客观动因 | 第75-79页 |
4.1.1 范畴属性的动态性 | 第75-76页 |
4.1.2 词义范畴本身具有的斜坡性 | 第76-79页 |
4.2 词义动态范畴化的主观原因 | 第79-83页 |
4.2.1 影响词义动态认知识解的因素 | 第80-82页 |
4.2.2 词义范畴的动态认知识解 | 第82-83页 |
4.3 小结 | 第83-85页 |
第5章 个体范畴的词义动态范畴化 | 第85-113页 |
5.1 引言 | 第85页 |
5.2 个体范畴自身的渐变:范畴内成员的调整 | 第85-94页 |
5.2.1 词义范畴边界的动态变化 | 第85-87页 |
5.2.2 范畴原型的动态建构 | 第87-89页 |
5.2.3 范畴层级的动态调整 | 第89-94页 |
5.3 范畴之间的互动:相邻或相似范畴间的跨越 | 第94-105页 |
5.3.1 相邻范畴间的跨越式扩展 | 第94-100页 |
5.3.2 相似范畴间的跨越式扩展 | 第100-105页 |
5.4 去范畴化的开放式嬗变:超越同一聚类模型的转移 | 第105-110页 |
5.4.1 词转类 | 第106-107页 |
5.4.2 语法化 | 第107-109页 |
5.4.3 主观化 | 第109-110页 |
5.5 小结 | 第110-113页 |
第6章 复合范畴的词义动态范畴化 | 第113-138页 |
6.1 引言 | 第113页 |
6.2 复合范畴的构和:复合范畴的渐变 | 第113-124页 |
6.2.1 并列范畴的构和 | 第113-119页 |
6.2.2 主次范畴的构和 | 第119-124页 |
6.3 复合范畴的部分融合——相邻或相似范畴间的互动和跨越 | 第124-134页 |
6.3.1 隐喻作用下复合范畴的融合 | 第125-127页 |
6.3.2 转喻作用下复合范畴的融合 | 第127-130页 |
6.3.3 语法化作用下复合范畴的融合 | 第130-134页 |
6.4 复合范畴的完全融合——复合范畴的去范畴化 | 第134-136页 |
6.4.1 强性主观化融合 | 第134-135页 |
6.4.2 弱性主观化融合 | 第135-136页 |
6.5 小结 | 第136-138页 |
第7章 个体范畴“打”的词义动态范畴化 | 第138-164页 |
7.1 引言 | 第138页 |
7.2 “打”的词义分析 | 第138-141页 |
7.2.1 “打”的语义基体 | 第138-139页 |
7.2.2 “打”义的意象图式 | 第139-140页 |
7.2.3 “打”义范畴扩展的可能性 | 第140页 |
7.2.4 “打”的义项构成 | 第140-141页 |
7.3 “打”义在范畴内的保守渐变 | 第141-148页 |
7.3.1 “打”的典型义 | 第141-142页 |
7.3.2 “打”义的渐变 | 第142-148页 |
7.4 “打”义在相邻范畴或相似范畴间的互动和跨越 | 第148-155页 |
7.4.1 “打”义在“打+抽象名词”构式中的互动和跨越 | 第148-153页 |
7.4.2 “打”义在“打+从+处所词”结构中的互动和跨越 | 第153-154页 |
7.4.3 “打”义在“打+动词”结构中的互动和跨越 | 第154-155页 |
7.5 “打”义的去范畴化 | 第155-160页 |
7.5.1 “打”去范畴化为介词 | 第155-157页 |
7.5.2 “打”去范畴化为词缀 | 第157-160页 |
7.6 小结 | 第160-164页 |
第8章 复合范畴“但是”的词义范畴发展 | 第164-175页 |
8.1 引言 | 第164页 |
8.2 复合范畴“但是”的动态范畴化 | 第164-170页 |
8.2.1 复合范畴“但是”的构和:范畴内的渐变 | 第164-167页 |
8.2.2 复合范畴“但是”词义的部分融合:相邻范畴间的互动/跨越 | 第167-168页 |
8.2.3 复合范畴“但是”词义的完全融合:去范畴化的开放式嬗变 | 第168-170页 |
8.3 从“但是”词义的动态范畴化看词汇化与语法化的关系 | 第170-174页 |
8.3.1 传统语义观下词汇化与语法化的关系 | 第171-173页 |
8.3.2 动态范畴观下词汇化与语法化的关系 | 第173-174页 |
8.4 小结 | 第174-175页 |
第9章 结论 | 第175-180页 |
9.1 主要发现与研究结论 | 第175-179页 |
9.2 不足与展望 | 第179-180页 |
参考文献 | 第180-188页 |
后记 | 第188-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