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绪论 | 第19-41页 |
一、引言 | 第19-21页 |
二、相关定义与说明 | 第21-31页 |
三、选题意义 | 第31-33页 |
四、研究综述 | 第33-39页 |
五、研究手段 | 第39-41页 |
第一章 “多元”“融合”的民族民间文化孕育之境 | 第41-91页 |
第一节 云南美术的原始性生态环境与多元文化交织的秘境背景 | 第41-48页 |
第二节 云南民族美术“多元”、“融合”特征形成的历史背景 | 第48-62页 |
第三节 云南民族美术产生的文化交融背景 | 第62-75页 |
一、云南的道路文化与文化交融 | 第62-72页 |
二、云南的人口流动与文化交融 | 第72-75页 |
第四节 云南民族民间美术中的典型样式 | 第75-90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90-91页 |
第二章 时代浪潮推动下的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情境 | 第91-135页 |
第一节 云南现代美术创作情境及其学脉 | 第92-114页 |
一、新时代的云南美术创作情境 | 第92-101页 |
二、云南现代美术学脉的形成及其学术语境 | 第101-114页 |
第二节 20世纪80、90年代云南绘画创作发展概况与重要美术现象、美术群体 | 第114-135页 |
一、20世纪80、90年代云南绘画创作的发展概况 | 第114-118页 |
二、20世纪80、90年代云南重要美术现象与群体 | 第118-135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135页 |
第三章 融合与造境中的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及其意境表现 | 第135-285页 |
第一节 审美因素的流转——云南民族题材绘画中“境”的形成 | 第135-142页 |
第二节 边陲的野境 | 第142-187页 |
一、丰饶、苍郁之境 | 第142-158页 |
二、雄奇、壮阔之境 | 第158-173页 |
三、平静、悠扬的之境 | 第173-187页 |
第三节 形式的景境 | 第187-233页 |
一、多变的图境 | 第188-215页 |
二、梦幻的画境 | 第215-233页 |
第四节 生命的情境 | 第233-267页 |
一、野性之境 | 第234-243页 |
二、厚土之境 | 第243-267页 |
第五节 魔幻的灵境 | 第267-284页 |
第六节 小结 | 第284-285页 |
第四章 融合与造境中的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文化场域 | 第285-322页 |
第一节 融合与造境中的边缘与主流美术场域视野 | 第285-305页 |
一、建构于地域文化中的边缘与主流美术场域视野 | 第285-291页 |
二、边缘化、地域化的意境与场域视野 | 第291-305页 |
第二节 融合与造境中的传统美术情结与现代思绪、东方与西方美术元素 | 第305-320页 |
一、地域与时代背景下的传统美术情结与现代思绪 | 第305-311页 |
二、民族题材绘画创作中的中国美术元素与西方美术元素 | 第311-320页 |
第三节 融合与造境中衍生中国民族美术场域 | 第320-322页 |
第五章 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余绪与启示 | 第322-346页 |
第一节 余绪: 时代与地域情境中的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 | 第322-338页 |
一、民族风情热起伏中“融合与造境”的思考 | 第322-330页 |
二、商业热潮催生新的创作场域及其余绪 | 第330-338页 |
第二节 启示: 多元共生文化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 | 第338-346页 |
一、云南特性的“融合与造境”对新时代的呼唤 | 第338-340页 |
二、地域性、民族性为主线的艺术理想的坚守 | 第340-344页 |
三、全球化多元共生文化背景下“融合与造境”特质的民族美术之光 | 第344-346页 |
结语 | 第346-349页 |
注释及参考文献 | 第349-359页 |
附录 | 第359-522页 |
后记 | 第522-52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5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