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柴油机颗粒物的分类及危害 | 第11-12页 |
1.3 柴油机颗粒物的组成及碳烟生成机理 | 第12-13页 |
1.4 甲醇的性质及其应用 | 第13-15页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试验台架及数据采集和处理 | 第18-26页 |
2.1 试验用发动机 | 第18页 |
2.2 甲醇系统 | 第18-20页 |
2.2.1 甲醇箱 | 第19页 |
2.2.2 甲醇滤清器 | 第19页 |
2.2.3 甲醇泵 | 第19-20页 |
2.2.4 甲醇共轨管 | 第20页 |
2.2.5 喷醇器 | 第20页 |
2.3 甲醇柴油双燃料试验台架 | 第20-21页 |
2.4 传感器介绍 | 第21-22页 |
2.5 试验数据采集 | 第22页 |
2.6 试验数据处理 | 第22-25页 |
2.6.1 掺烧比 | 第22页 |
2.6.2 PN比排放计算 | 第22-24页 |
2.6.3 CO、HC、NOx比排放计算 | 第24页 |
2.6.4 有效燃油消耗率be | 第24-2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电迁移率粒径检测技术 | 第26-33页 |
3.1 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简介 | 第26-27页 |
3.2 发动机尾气颗粒物测量过程 | 第27-28页 |
3.3 主要仪器的作用及原理 | 第28-32页 |
3.3.1 扩散干燥器 | 第28页 |
3.3.2 气溶胶稀释器 | 第28-29页 |
3.3.3 静电筛分器 | 第29-31页 |
3.3.4 凝聚粒子计数器CPC | 第31页 |
3.3.5 抽气泵 | 第31-32页 |
3.4 软件 | 第3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排放特性 | 第33-54页 |
4.1 甲醇掺烧比对双燃料发动机颗粒物排放的影响 | 第33-40页 |
4.1.1 工况点选取及试验方法 | 第33-34页 |
4.1.2 甲醇掺烧比对排气颗粒物数量浓度分布的影响 | 第34-35页 |
4.1.3 甲醇掺烧比PN比排放的影响 | 第35-37页 |
4.1.4 甲醇掺烧比对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4.1.5 甲醇掺烧比对CO比排放的影响 | 第38页 |
4.1.6 甲醇掺烧比对HC比排放的影响 | 第38-39页 |
4.1.7 甲醇掺烧比对NOx比排放的影响 | 第39-40页 |
4.2 负荷对双燃料发动机排放特性的影响 | 第40-48页 |
4.2.1 工况点选取 | 第40-41页 |
4.2.2 负荷对排气颗粒物数量浓度分布的影响 | 第41-43页 |
4.2.3 负荷对PN比排放的影响 | 第43-44页 |
4.2.4 负荷对颗粒物总质量浓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4.2.5 负荷对CO比排放的影响 | 第45页 |
4.2.6 负荷对HC比排放的影响 | 第45-46页 |
4.2.7 负荷对NOx比排放的影响 | 第46-48页 |
4.3 正时对双燃料发动机排放特性的影响 | 第48-53页 |
4.3.1 工况点选取 | 第48页 |
4.3.2 正时对排气颗粒物数量浓度分布的影响 | 第48-50页 |
4.3.3 正时对PN比排放的影响 | 第50页 |
4.3.4 正时对颗粒物总质量浓度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5 正时对CO比排放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6 正时对HC比排放的影响 | 第52-53页 |
4.3.7 正时对NOx比排放的影响 | 第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甲醇停缸对双燃料发动机排放及经济性的影响 | 第54-61页 |
5.1 试验方法及工况点选取 | 第54-55页 |
5.2 停缸对排气颗粒物数量浓度分布的影响 | 第55-56页 |
5.3 停缸对PN比排放的影响 | 第56-57页 |
5.4 停缸对颗粒物总质量浓度的影响 | 第57页 |
5.5 停缸对CO、HC和NOx比排放的影响 | 第57-59页 |
5.6 停缸对燃油经济性的影响 | 第59-6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4页 |
6.1 总结 | 第61-63页 |
6.2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