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4页 |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1.4.1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理论研究 | 第14-16页 |
1.4.2 医疗项目成本核算研究 | 第16-18页 |
1.4.3 文献综述 | 第18-19页 |
1.5 论文结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相关理论 | 第20-29页 |
2.1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论 | 第20-24页 |
2.1.1 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步骤 | 第20-22页 |
2.1.2 作业成本法优劣势分析 | 第22-24页 |
2.2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论 | 第24-29页 |
2.2.1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及原理 | 第24-26页 |
2.2.2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与一般作业成本法的区别 | 第26-29页 |
第三章 案例背景 | 第29-36页 |
3.1 M医院概况 | 第29-30页 |
3.2 M医院成本核算现状 | 第30-36页 |
3.2.1 M医院成本核算组织体系 | 第30-31页 |
3.2.2 M医院费用与成本构成 | 第31-32页 |
3.2.3 M医院成本核算对象及方法 | 第32-35页 |
3.2.4 M医院成本分析与控制 | 第35-36页 |
第四章 M医院医疗项目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6-41页 |
4.1 M医院医疗项目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 第36-37页 |
4.1.1 成本核算不够全面彻底 | 第36页 |
4.1.2 成本分摊比较不合理 | 第36-37页 |
4.1.3 成本计算方法不够合理 | 第37页 |
4.2 M医院医疗项目成本核算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7-39页 |
4.2.1 缺乏相对专业的成本核算人才 | 第37-38页 |
4.2.2 后勤服务管理存在一定的缺陷 | 第38页 |
4.2.3 缺乏较为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 | 第38-39页 |
4.2.4 成本信息不够完善,成本核算自动化程度一般 | 第39页 |
4.3 改革M医院医疗项目成本核算方法的必要性 | 第39-41页 |
第五章 基于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M医院医疗项目成本核算框架构建 | 第41-49页 |
5.1 引入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41-43页 |
5.1.1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能够适应灵活的医疗项目 | 第41页 |
5.1.2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对间接成本的分配更合理 | 第41-42页 |
5.1.3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更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 第42页 |
5.1.4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可以满足医院成本控制和管理的需求 | 第42页 |
5.1.5 医院拥有功能强大的数据管理系统提供支持 | 第42-43页 |
5.2 基于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医疗项目成本核算运用原则 | 第43-44页 |
5.2.1 相关性原则 | 第43页 |
5.2.2 成本效益原则 | 第43页 |
5.2.3 易操作性原则 | 第43-44页 |
5.2.4 一致性原则 | 第44页 |
5.3 基于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医疗项目成本核算流程 | 第44-49页 |
5.3.1 确定核算科室、核算项目 | 第44页 |
5.3.2 确认和计量耗用的资源 | 第44-45页 |
5.3.3 分析流程、确定作业 | 第45页 |
5.3.4 计算单位时间产能成本 | 第45-46页 |
5.3.5 估计单位作业产能消耗 | 第46页 |
5.3.6 计算成本动因率 | 第46页 |
5.3.7 核算医疗项目的最终成本 | 第46-47页 |
5.3.8 闲置生产能力管理 | 第47-49页 |
第六章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在M医院医疗项目成本核算上的应用 | 第49-58页 |
6.1 目标科室的选择——CT科 | 第49-50页 |
6.2 科室总成本及其构成 | 第50-51页 |
6.3 确定作业中心及成本对象 | 第51-52页 |
6.4 确定产能成本率和成本动因率 | 第52-53页 |
6.5 核算成本对象最终成本 | 第53-54页 |
6.6 与传统成本法对比分析 | 第54-56页 |
6.7 闲置产能管理 | 第56-58页 |
第七章 推行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保障措施 | 第58-63页 |
7.1 完善成本核算组织体系 | 第58-59页 |
7.2 加强成本核算人才引进与培养 | 第59页 |
7.3 建立严格的预算制度 | 第59-60页 |
7.4 建立透明化的绩效考核制度 | 第60页 |
7.5 加强成本核算信息系统建设 | 第60-63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8.1 结论 | 第63页 |
8.2 研究局限性和不足 | 第63页 |
8.3 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