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4-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读图障碍研究理论基础 | 第19-27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1.1 地图能力和读图能力 | 第19页 |
2.1.2 学习障碍和读图障碍 | 第19-20页 |
2.2 地图学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2.2.1 地图概念 | 第20页 |
2.2.2 地图分类 | 第20-21页 |
2.2.3 地图功能 | 第21页 |
2.3 地理教学方法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3.1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 第22页 |
2.3.2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 第22-23页 |
2.3.3 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 | 第23页 |
2.3.4 注重学生实践活动的方法 | 第23页 |
2.3.5 注重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 | 第23-24页 |
2.3.6 注重学生合作交流的方法 | 第24页 |
2.4 教育心理学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2.4.1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 第24-25页 |
2.4.2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 第25-26页 |
2.4.3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26-27页 |
第三章 高中生读图障碍现状调查 | 第27-43页 |
3.1 调查目的 | 第27页 |
3.2 调查对象 | 第27页 |
3.3 调查方法 | 第27页 |
3.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7-43页 |
3.4.1 学生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7-38页 |
3.4.2 教师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38-43页 |
第四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高中生读图具体障碍分析 | 第43-63页 |
4.1 样本基本特征 | 第43-44页 |
4.2 学生访谈内容的扎根理论分析 | 第44-55页 |
4.2.1 访谈内容的建构 | 第44-46页 |
4.2.2 高中生地理读图六大类目障碍分析 | 第46-50页 |
4.2.3 读图六大类目障碍的性别差异分析 | 第50-51页 |
4.2.4 读图六大类目障碍的年级差异分析 | 第51-52页 |
4.2.5 读图基本素养障碍的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分析 | 第52-55页 |
4.3 教师访谈内容的扎根理论分析 | 第55-61页 |
4.3.1 访谈内容的建构 | 第55-56页 |
4.3.2 高中生地理读图五大类目障碍分析 | 第56-58页 |
4.3.3 不同年级的学生读图障碍分析 | 第58-59页 |
4.3.4 不同地域的学生读图障碍分析 | 第59-61页 |
4.4 学生读图障碍总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高中生地理读图障碍的产生原因及应对策略 | 第63-71页 |
5.1 地图特点方面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 第63-64页 |
5.1.1 地图特点方面的原因 | 第63页 |
5.1.2 地图特点造成的障碍之应对策略 | 第63-64页 |
5.2 学生自身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 第64-67页 |
5.2.1 学生自身的原因 | 第64-65页 |
5.2.2 学生自身造成的读图障碍之应对策略 | 第65-67页 |
5.3 教师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 第67-69页 |
5.3.1 教师的原因 | 第67-68页 |
5.3.2 教师造成的读图障碍之应对策略 | 第68-69页 |
5.4 学校及家庭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 第69-71页 |
5.4.1 学校及家庭的原因 | 第69-70页 |
5.4.2 学校及家庭原因之应对策略 | 第70-71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71-73页 |
6.1 结论 | 第71-72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72页 |
6.3 研究前瞻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附录 | 第77-85页 |
附录1 | 第77-82页 |
附录2 | 第82-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