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新时代要求 | 第10页 |
1.1.2 学科要求 | 第10-11页 |
1.1.3 学生发展要求 | 第11页 |
1.1.4 实习感悟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1 文献分析法 | 第16页 |
1.4.2 问卷调查法 | 第16页 |
1.4.3 访谈调查法 | 第16页 |
1.4.4 课堂观察法 | 第16页 |
1.4.5 经验总结法 | 第16-17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8-21页 |
2.1.1 问题 | 第18-19页 |
2.1.2 问题导学法 | 第19-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第21页 |
2.2.2 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 | 第21-22页 |
2.2.3 杜威的教学理论 | 第22页 |
2.2.4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22-24页 |
第3章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效果评价 | 第24-34页 |
3.1 实施过程调查 | 第25-26页 |
3.1.1 问卷调查 | 第25-26页 |
3.1.2 访谈调查 | 第26页 |
3.2 学生地理成绩调查 | 第26-27页 |
3.3 存在的问题 | 第27-30页 |
3.3.1 意识到问题的人数偏少 | 第27-28页 |
3.3.2 提出问题的人数偏少 | 第28页 |
3.3.3 积极参与讨论的人数偏少 | 第28-29页 |
3.3.4 积极回答问题的人数偏少 | 第29页 |
3.3.5 课后主动思考问题的人数偏少 | 第29-30页 |
3.4 原因分析 | 第30-34页 |
3.4.1 问题情境的创设脱离了学生的兴趣点 | 第30页 |
3.4.2 问题的提出方式单一 | 第30页 |
3.4.3 引导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 | 第30-32页 |
3.4.4 对小组讨论的监督、管理不够 | 第32页 |
3.4.5 对图表、视频的利用频率不高 | 第32-34页 |
第4章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提升策略分析 | 第34-42页 |
4.1 情境创设、问题引入 | 第35-37页 |
4.1.1 问题情境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35页 |
4.1.2 问题情境创设的主要方法 | 第35-37页 |
4.2 师生互问、问题呈现 | 第37-38页 |
4.2.1 问题提出的基本原则 | 第37页 |
4.2.2 问题提出的主要方式 | 第37-38页 |
4.2.3 问题呈现的主要途径 | 第38页 |
4.3 联系生活、问题引导 | 第38-39页 |
4.3.1 引导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 第39页 |
4.3.2 引导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 第39页 |
4.4 自主合作、师生交流 | 第39-40页 |
4.4.1 小组动态管理 | 第39页 |
4.4.2 施行鼓励加分政策 | 第39-40页 |
4.5 框架整理,问题反馈 | 第40-42页 |
4.5.1 思维框架图的呈现 | 第40页 |
4.5.2 趣味小测验 | 第40-42页 |
第5章 问题导学法“五步走”策略的案例分析及效果评价 | 第42-52页 |
5.1 教学案例分析 | 第42-50页 |
5.1.1 案例一:《地球的运动》 | 第42-46页 |
5.1.2 案例二:《美国》 | 第46-48页 |
5.1.3 案例三:《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 第48-50页 |
5.2 问题导学法“五步走”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评价 | 第50-52页 |
5.2.1 提出问题的学生人数明显增多 | 第50页 |
5.2.2 积极参与问题讨论的学生人数明显增加 | 第50页 |
5.2.3 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数增加 | 第50页 |
5.2.4 发现知识漏洞的学生人数增多 | 第50-51页 |
5.2.5 学生的地理成绩有明显的提高 | 第51-5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2页 |
6.2 创新之处 | 第52-53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53-54页 |
6.3.1 不足 | 第53页 |
6.3.2 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附录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