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型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基于诺丁斯的关心理论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一)联合国声明:学会关心 | 第9页 |
(二)时代使命:培养具有关心情感的人 | 第9页 |
(三)人性对话:使教育具有生命关心 | 第9-10页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第10页 |
(一)关心理论 | 第10页 |
(二)关心型教师 | 第10页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关于学会关心与教师专业发展中关心的研究 | 第10-12页 |
2.关于教师与特定人群关心行为的研究 | 第12-13页 |
3.关于师生关心关系的研究 | 第13页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关心伦理学的研究 | 第13-14页 |
2.“关心”理论的内涵和外延的研究 | 第14页 |
3.关于教师经历对学生关心影响的研究 | 第14-15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7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关心理论阐述 | 第17-21页 |
一、关心理论 | 第17-18页 |
(一)体谅 | 第17页 |
(二)关心 | 第17-18页 |
二、关心的模型 | 第18-21页 |
(一)特征 | 第18-19页 |
1.关心的主体间关系性 | 第18页 |
2.关心的分类 | 第18页 |
3.关心的中心领域 | 第18-19页 |
(二)影响因素 | 第19-21页 |
1.理解关心:知 | 第19页 |
2.体验关心:情 | 第19-20页 |
3.感激关心:意 | 第20页 |
4.回报关心:行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关心型教师的核心素质 | 第21-27页 |
一、关心型教师 | 第21-22页 |
二、素质观 | 第22-23页 |
三、能力观 | 第23-25页 |
(一)榜样 | 第23页 |
(二)对话 | 第23-24页 |
(三)实践 | 第24页 |
(四)倾听 | 第24-25页 |
四、方法论 | 第25页 |
(一)了解经历、分享个体经验 | 第25页 |
(二)开展活动、建立意义课程 | 第25页 |
五、关系论 | 第25-27页 |
第四章 关心型教师的现状与反思 | 第27-32页 |
一、关心教育的现状 | 第27-28页 |
(一)教师关心的意识较为低靡 | 第27页 |
(二)教师关心的方法较为简单 | 第27-28页 |
(三)教师关心的素质较为偏低 | 第28页 |
二、关心的外部条件 | 第28-30页 |
(一)促进因素 | 第28-29页 |
1.师范生培养目标的导向 | 第28页 |
2.教师个人幸福感的建立 | 第28-29页 |
3.教师群体间的相互促进 | 第29页 |
(二)阻碍因素 | 第29-30页 |
1.教师其社会地位保障系统不完备 | 第29页 |
2.教师其经济地位待遇方面不体贴 | 第29-30页 |
3.教师其实际关心能力素养不饱满 | 第30页 |
三、现状反思 | 第30-32页 |
(一)学校的反思 | 第30-31页 |
(二)教育者的反思 | 第31页 |
(三)教学评价的反思 | 第31-32页 |
第五章 关心型教师成长与发展 | 第32-38页 |
一、课堂内部 | 第32-33页 |
(一)地点的连续性 | 第32页 |
(二)课程的连续性 | 第32-33页 |
二、教师自身 | 第33-34页 |
(一)亟待培养教师群体的关心能力 | 第33-34页 |
1.更新、提升教师教育观 | 第33页 |
2.完善、更新教师知识体系 | 第33-34页 |
(二)逐步营造良好的关心氛围 | 第34页 |
三、建立关心型师生人际关系 | 第34-35页 |
(一)在理论中建立师生相互的关系 | 第34-35页 |
(二)在实践中巩固教师关心的素质 | 第35页 |
四、培养的的制度与策略 | 第35-38页 |
(一)制度关心 | 第35-36页 |
(二)培养策略 | 第36-38页 |
1.目标 | 第36页 |
2.过程 | 第36页 |
3.方法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