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7-9页 |
绪论 | 第9-20页 |
0.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0.1.1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0.1.2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0.2 文献梳理 | 第10-15页 |
0.2.1 媒介环境学研究 | 第11-13页 |
0.2.2 关于多媒体课件的研究 | 第13-14页 |
0.2.3 已有研究中关于多媒体课件的媒介环境学探索 | 第14-15页 |
0.3 已有研究成果及不足 | 第15-16页 |
0.4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0.4.1 媒介 | 第16-17页 |
0.4.2 多媒体课件 | 第17-18页 |
0.5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0.5.1 文献分析法 | 第18页 |
0.5.2 比较分析法 | 第18-19页 |
0.6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第19-20页 |
0.6.1 研究创新点 | 第19页 |
0.6.2 研究不足 | 第19-20页 |
1 媒介环境学及核心命题 | 第20-26页 |
1.1 媒介环境学理论溯源及理论演进 | 第20-24页 |
1.1.1 媒介环境学理论溯源 | 第20-21页 |
1.1.2 媒介环境学理论发展演进 | 第21-23页 |
1.1.3 我国学界对与媒介环境学的认识 | 第23-24页 |
1.2 媒介环境学的核心命题 | 第24-26页 |
1.2.1 理论命题之一:媒介的符号形式决定着传播内容的编码结构 | 第24-25页 |
1.2.2 理论命题之二:媒介的物质和符号特征决定了媒介的偏向 | 第25页 |
1.2.3 理论命题之三:媒介的偏向将引起一系列的社会后果 | 第25-26页 |
2 “媒介——文化”的共生关系及教学媒体的文化演进路径 | 第26-36页 |
2.1 “媒介——文化”共生关系 | 第26-29页 |
2.1.1 工具使用文化 | 第28页 |
2.1.2 技术统治文化 | 第28-29页 |
2.1.3 技术垄断文化 | 第29页 |
2.2 教学媒体的文化演进路径 | 第29-36页 |
2.2.1 口语时代 | 第30-31页 |
2.2.2 文字时代 | 第31页 |
2.2.3 印刷时代 | 第31-32页 |
2.2.4 电子时代 | 第32-36页 |
3 媒介即环境——作为环境的多媒体课件 | 第36-46页 |
3.1 作为感知环境的多媒体课件 | 第36-40页 |
3.1.1 “多重感官”交织式参与,视觉感官成为主导 | 第37-38页 |
3.1.2 数字化和可复制性 | 第38-39页 |
3.1.3 “低卷入”的“热媒介” | 第39-40页 |
3.2 作为符号环境的多媒体课件 | 第40-43页 |
3.2.1 多媒体课件的符号形式 | 第41-42页 |
3.2.2 多媒体课件的符号互动 | 第42-43页 |
3.3 作为社会环境的多媒体课件 | 第43-46页 |
3.3.1 多媒体课件是一个补偿性的媒体 | 第43-44页 |
3.3.2 多媒体课件与其他大众媒体 | 第44页 |
3.3.3 多媒体课件与电子文化 | 第44-46页 |
4 多媒体课件的偏向与社会文化特征 | 第46-51页 |
4.1 多媒体课件的偏向 | 第46-48页 |
4.2 多媒体课件的文化特征——印刷文化转向电子文化 | 第48-51页 |
4.2.1 文化的媒介转向:从课本教案到多媒体课件 | 第48-49页 |
4.2.2 文化的视觉转向:从阅读文字到浏览图片和影像 | 第49-51页 |
5 多媒体课件的兴盛及展望 | 第51-55页 |
5.1 多媒体课件兴盛的历史必然性 | 第51-53页 |
5.1.1. 经济因素 | 第51-52页 |
5.1.2. 文化因素 | 第52页 |
5.1.3 受众因素 | 第52-53页 |
5.2 对待多媒体课件的应有态度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目录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