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缩略词表 | 第10-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43页 |
1.1 引言 | 第17页 |
1.2 颗粒形状、大小和分布 | 第17-19页 |
1.3 淀粉颗粒的分子组成 | 第19-20页 |
1.3.1 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 | 第19页 |
1.3.2 中间组分 | 第19页 |
1.3.3 脂和磷脂 | 第19-20页 |
1.3.4 磷酸单酯 | 第20页 |
1.4 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结构 | 第20-23页 |
1.4.1 直链淀粉的化学结构 | 第20-21页 |
1.4.2 直链淀粉单螺旋结构 (V型复合物) | 第21页 |
1.4.3 直链淀粉的双螺旋结构 | 第21-22页 |
1.4.4 支链淀粉的化学结构 | 第22-23页 |
1.5 淀粉颗粒中直链淀粉的位置 | 第23-24页 |
1.6 淀粉的性质 | 第24-34页 |
1.6.1 淀粉的糊化 | 第24页 |
1.6.2 淀粉的老化 | 第24-25页 |
1.6.3 淀粉的粘度特性 | 第25页 |
1.6.4 淀粉的结晶特性 | 第25-27页 |
1.6.5 淀粉的体外消化特性 | 第27-34页 |
1.7 淀粉、脂质和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34-39页 |
1.7.1 淀粉和脂质 | 第34-36页 |
1.7.2 淀粉和蛋白质 | 第36-38页 |
1.7.3 淀粉、脂质和蛋白质 | 第38-39页 |
1.8 大分子相互作用结合的作用力和化学键 | 第39-40页 |
1.8.1 共价键 | 第39页 |
1.8.2 非共价键 | 第39-40页 |
1.9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40-43页 |
1.9.1 立题依据 | 第40-41页 |
1.9.2 研究内容 | 第41-43页 |
第二章 膨胀淀粉-脂质-蛋白三元共混物的消化特性 | 第43-60页 |
2.1 引言 | 第43页 |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第43-44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43-44页 |
2.2.2 仪器设备 | 第44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44-47页 |
2.3.1 膨胀共混三元体系的建立 | 第44-45页 |
2.3.2 化学组成分析 | 第45页 |
2.3.3 颗粒形态分析 | 第45页 |
2.3.4 热力学性质分析 | 第45页 |
2.3.5 粘度特性分析 | 第45-46页 |
2.3.6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6页 |
2.3.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第46页 |
2.3.8 体外消化特性分析 | 第46-47页 |
2.3.9 数据分析 | 第47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47-59页 |
2.4.1 样品的化学组成 | 第47页 |
2.4.2 颗粒形貌 | 第47-50页 |
2.4.3 热力学性质 | 第50-53页 |
2.4.4 粘度特性 | 第53页 |
2.4.5 结晶特性 | 第53-55页 |
2.4.6 体外消化特性 | 第55-5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三章 玉米油和大豆蛋白对韧化玉米淀粉消化性的影响 | 第60-68页 |
3.1 引言 | 第60-61页 |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第61-62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61页 |
3.2.2 仪器设备 | 第61-62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62-63页 |
3.3.1 韧化样品的制备 | 第62页 |
3.3.2 颗粒形态分析 | 第62页 |
3.3.3 热力学性质分析 | 第62页 |
3.3.4 粘度特性分析 | 第62页 |
3.3.5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62页 |
3.3.6 体外消化特性分析 | 第62-63页 |
3.3.7 数据分析 | 第63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63-67页 |
3.4.1 颗粒形貌 | 第63页 |
3.4.2 热力学性质 | 第63-65页 |
3.4.3 粘度特性 | 第65页 |
3.4.4 结晶特性 | 第65-67页 |
3.4.5 体外消化特性 | 第6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湿热处理对小麦面粉和淀粉结构和消化性的影响 | 第68-79页 |
4.1 引言 | 第68页 |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第68-69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68-69页 |
4.2.2 仪器设备 | 第69页 |
4.3 试验方法 | 第69-70页 |
4.3.1 小麦淀粉的分离纯化 | 第69-70页 |
4.3.2 化学组成 | 第70页 |
4.3.3 湿热处理 | 第70页 |
4.3.4 粘度特性分析 | 第70页 |
4.3.5 颗粒形态分析 | 第70页 |
4.3.6 热力学性质分析 | 第70页 |
4.3.7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70页 |
4.3.8 体外消化特性分析 | 第70页 |
4.3.9 数据分析 | 第70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70-78页 |
4.4.1 化学组成 | 第70-71页 |
4.4.2 粘度特性 | 第71-72页 |
4.4.3 颗粒形貌 | 第72-74页 |
4.4.4 结晶特性 | 第74-76页 |
4.4.5 热力学特性 | 第76-78页 |
4.4.6 体外消化特性 | 第7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玉米油对米粉/米淀粉理化性质及消化性的影响 | 第79-95页 |
5.1 引言 | 第79页 |
5.2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第79-80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79-80页 |
5.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80页 |
5.3 试验方法 | 第80-82页 |
5.3.1 米粉/米淀粉的制备 | 第80-81页 |
5.3.2 化学组成 | 第81页 |
5.3.3 米粉/米淀粉-油脂复合物的制备 | 第81页 |
5.3.4 颗粒形貌分析 | 第81页 |
5.3.5 粘度特性分析 | 第81页 |
5.3.6 热力学性质分析 | 第81页 |
5.3.7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81页 |
5.3.8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第81页 |
5.3.9 体外消化特性分析 | 第81-82页 |
5.3.10 酶解速率测定 | 第82页 |
5.3.11 数据分析 | 第82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82-94页 |
5.4.1 化学组成 | 第82-83页 |
5.4.2 米粉/米淀粉-玉米油复合物的形貌特征 | 第83-85页 |
5.4.3 米粉/米淀粉-玉米油复合物的粘度特性 | 第85-86页 |
5.4.4 米粉/米淀粉-玉米油复合物的热力学特性 | 第86-89页 |
5.4.5 米粉/米淀粉-玉米油复合物的结晶特性 | 第89-90页 |
5.4.6 傅里叶红外光谱 | 第90页 |
5.4.7 体外消化特性 | 第90-9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六章 蛋白对 α-淀粉酶抑制动力学研究 | 第95-109页 |
6.1 引言 | 第95页 |
6.2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第95-96页 |
6.2.1 实验材料 | 第95-96页 |
6.2.2 仪器设备 | 第96页 |
6.3 试验方法 | 第96-98页 |
6.3.1 酶抑制动力学研究方法原理 | 第96-97页 |
6.3.2 大豆蛋白PPA半抑制浓度 (IC_(50)) 的测定 | 第97页 |
6.3.3 小麦面筋蛋白PPA半抑制浓度 (IC_(50)) 的测定 | 第97页 |
6.3.4 大豆蛋白质抑制 α-淀粉酶动力学实验 | 第97-98页 |
6.3.5 小麦面筋蛋白质抑制 α-淀粉酶动力学实验 | 第98页 |
6.3.6 蛋白质和 α-淀粉酶的结合的可视化 | 第98页 |
6.4 结果与讨论 | 第98-107页 |
6.4.1 蛋白对 α-淀粉酶的抑制结果 | 第98-99页 |
6.4.2 酶抑制动力学 | 第99-104页 |
6.4.3 激光共聚焦扫描观察蛋白质和 α-淀粉酶的结合 | 第104-106页 |
6.4.4 混合型竞争性抑制机理 | 第106-10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9-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8-132页 |
致谢 | 第132-134页 |
附件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