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藜麦概况 | 第10-11页 |
1.2 藜麦的营养价值 | 第11-12页 |
1.3 藜麦的功能性成分 | 第12-14页 |
1.3.1 皂甙 | 第12-13页 |
1.3.2 黄酮 | 第13页 |
1.3.3 多酚 | 第13-14页 |
1.4 藜麦的开发应用现状 | 第14页 |
1.5 萌芽食品 | 第14-15页 |
1.6 超临界流体萃取 | 第15-16页 |
1.7 血糖生成指数 | 第16-17页 |
1.8 本文立题意义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藜麦籽粒萌芽期的营养与功能成分动态变化 | 第19-3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3页 |
2.1.1 材料 | 第19页 |
2.1.2 试剂 | 第19-20页 |
2.1.3 仪器与设备 | 第20页 |
2.1.4 试验方法 | 第20-23页 |
2.1.4.1 藜麦萌芽的工艺流程 | 第20页 |
2.1.4.2 理化指标测定 | 第20-21页 |
2.1.4.3 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21页 |
2.1.4.4 多酚含量的测定 | 第21页 |
2.1.4.5 γ 氨基丁酸的提取与测定 | 第21页 |
2.1.4.6 GI值的测定 | 第21-23页 |
(一)动物试验 | 第21-22页 |
(二)食物GI值的计算 | 第22页 |
(三)统计学处理 | 第22-23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3-34页 |
2.2.1 萌芽期发芽率及芽长的变化 | 第23-24页 |
2.2.2 萌芽前后藜麦中常规营养成分的变化 | 第24-28页 |
2.2.2.1 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第24页 |
2.2.2.2 粗脂肪的变化 | 第24-25页 |
2.2.2.3 灰分含量的变化 | 第25-26页 |
2.2.2.4 淀粉含量的变化 | 第26-27页 |
2.2.2.5 萌芽前后藜麦氨基酸含量和组成对比 | 第27-28页 |
2.2.3 萌芽对藜麦主要功能成分的影响 | 第28-33页 |
2.2.3.1 黄酮 | 第28-29页 |
2.2.3.2 多酚 | 第29-31页 |
2.2.3.3 γ-氨基丁酸(GABA) | 第31-33页 |
2.2.4 萌芽对藜麦GI值的影响 | 第33-3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藜麦籽粒皂甙提取工艺优化及萌芽期间动态变化 | 第35-49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36-38页 |
3.1.1 主要试剂与材料 | 第36页 |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6页 |
3.1.3 方法 | 第36-38页 |
3.1.3.1 标准溶液的制备 | 第36页 |
3.1.3.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6-37页 |
3.1.3.3 响应面试验设计 | 第37-3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8页 |
3.2.1 齐墩果酸标准曲线 | 第38-40页 |
3.2.2 单因素试验结果 | 第40-42页 |
3.2.2.1 乙醇浓度(V/V)对提取藜麦总皂甙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2.2 料液比对提取藜麦总皂甙的影响 | 第41页 |
3.2.2.3 提取温度对提取藜麦总皂甙的影响 | 第41-42页 |
3.2.3 响应面试验设计及结果 | 第42-47页 |
3.2.3.1 响应面提取藜麦皂甙模型及显著性检验 | 第42-45页 |
3.2.3.2 响应面分析及最佳条件确定 | 第45-47页 |
3.2.4 萌芽藜麦皂甙含量测定 | 第47-4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SFE CO_2萃取藜麦油工艺优化及其品质评价 | 第49-60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2页 |
4.1.1 试剂与材料 | 第49页 |
4.1.2 仪器与设备 | 第49页 |
4.1.3 方法 | 第49-52页 |
4.1.3.1 干燥藜麦粉制备 | 第49-50页 |
4.1.3.2 索氏抽提 | 第50页 |
4.1.3.3 SFE-CO_2萃取条件 | 第50页 |
4.1.3.4 藜麦油脂肪酸分析 | 第50-51页 |
4.1.3.5 挥发性化合物分析测定(SPME-GC-MS) | 第51-52页 |
4.1.3.6 GI值的测定 | 第52页 |
(一)动物喂养及分组 | 第52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9页 |
4.2.1 SFE CO_2萃取藜麦油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52-54页 |
4.2.2 藜麦油脂肪酸分析 | 第54-56页 |
4.2.3 藜麦油挥发性化合物分析 | 第56-58页 |
4.2.4 脱脂藜麦GI值比较 | 第58-59页 |
4.3 结论 | 第59-60页 |
第五章 高品质藜麦营养粉配方筛选及低GI功能评价 | 第60-69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4页 |
5.1.1 主要材料 | 第61页 |
5.1.2 主要设备 | 第61页 |
5.1.3 原料粉的制备 | 第61页 |
5.1.4 实验方法 | 第61-64页 |
5.1.4.1 感官评价 | 第61-62页 |
5.1.4.2 基本营养成分 | 第62-63页 |
5.1.4.3 功能性成分测定 | 第63页 |
5.1.4.4 GI值的测定 | 第63-64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64-68页 |
5.2.1 营养粉感官评价结果 | 第64-65页 |
5.2.2 各比例营养粉营养成分 | 第65-66页 |
5.2.3 动物试验分组 | 第66页 |
5.2.4 各组试验样品GI值 | 第66-68页 |
5.2.4.1 试验原料GI值 | 第66-67页 |
5.2.4.2 复合藜麦营养粉GI值 | 第67-6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9-71页 |
6.1 结论 | 第69-70页 |
6.2 讨论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0页 |
附录 | 第80-81页 |
图版 | 第8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