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的来源、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课题的来源 | 第9页 |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研究成果评价 | 第10-13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外研究成果评价 | 第12-13页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3-15页 |
1.3.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页 |
1.3.2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13-15页 |
第2章 中美道德教育理论分析 | 第15-26页 |
2.1 中国道德教育理论基础 | 第15-22页 |
2.1.1 先秦诸家道德教育理论 | 第15-17页 |
2.1.2 近代道德教育思想探索 | 第17-19页 |
2.1.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道德教育理论探索 | 第19-21页 |
2.1.4 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教育理论 | 第21-22页 |
2.2 美国道德教育思想基础 | 第22-25页 |
2.2.1 实用主义道德教育理论 | 第22-23页 |
2.2.2 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 | 第23页 |
2.2.3 价值观澄清理论 | 第23-24页 |
2.2.4 其他道德教育理论 | 第24-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中美道德教育目标、内容及实施路径比较 | 第26-37页 |
3.1 中美道德教育目标比较 | 第26-28页 |
3.1.1 中美德育目标概述 | 第26页 |
3.1.2 中美道德教育目标的共性 | 第26-27页 |
3.1.3 中美道德教育目标的差异性 | 第27-28页 |
3.2 中美道德教育内容的比较 | 第28-32页 |
3.2.1 中国道德教育内容 | 第28-30页 |
3.2.2 美国道德教育内容 | 第30-31页 |
3.2.3 中美道德教育内容的比较分析 | 第31-32页 |
3.3 中美道德教育实施路径的比较 | 第32-36页 |
3.3.1 中美家庭道德教育的比较 | 第32-33页 |
3.3.2 中美学校道德教育实践的比较 | 第33-35页 |
3.3.3 政府在道德教育中的不同作用比较 | 第35-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中美道德教育经验及其启示 | 第37-43页 |
4.1 美国道德教育经验分析 | 第37-39页 |
4.1.1 道德教育的具体性与隐蔽性 | 第37-38页 |
4.1.2 道德教育的实践性 | 第38-39页 |
4.2 中国道德教育经验分析 | 第39-42页 |
4.2.1 中国道德教育需改进之处 | 第40页 |
4.2.2 中国道德教育实践改善措施 | 第40-4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