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典籍《盘王大歌》翻译与研究
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绪论 | 第16-31页 |
一、本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7-23页 |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三、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26-28页 |
四、研究重点以及创新点 | 第28-31页 |
第一章 《盘王大歌》原作考察 | 第31-68页 |
第一节 “活形态”瑶族史诗的典范 | 第31-38页 |
一、瑶族文学的瑰宝 | 第32-33页 |
二、瑶族文化的象征 | 第33-34页 |
三、翻译与研究现状 | 第34-38页 |
第二节 南方史诗与口头诗学 | 第38-53页 |
一、《盘王大歌》的口头诗学传统 | 第39-42页 |
二、《盘王大歌》的整体程式化结构 | 第42-51页 |
三、瑶族民族史上的集体记忆 | 第51-53页 |
第三节 《盘王大歌》的历史传唱 | 第53-62页 |
一、《盘王大歌》内容梗概及结构特色 | 第53-56页 |
二、《盘王大歌》时代背景及思想内涵 | 第56-58页 |
三、《盘王大歌》的传承与文本型态 | 第58-62页 |
第四节 《盘王大歌》说唱艺人 | 第62-68页 |
一、说唱艺人角色与作用 | 第63-65页 |
二、说唱艺人心理及其主体性 | 第65-68页 |
第二章 《盘王大歌》文化地位与翻译价值 | 第68-96页 |
第一节 《盘王大歌》的文化定位 | 第68-82页 |
一、南蛮文化为主导 | 第70-74页 |
二、中原文化为底蕴 | 第74-76页 |
三、多元文化的融合 | 第76-80页 |
四、迁徙文化贯穿始终:迁徙瑶人的共同文化意识 | 第80-82页 |
第二节 《盘王大歌》的文体分析 | 第82-90页 |
一、传统古诗体与韵律 | 第83-85页 |
二、多样化的艺术手法 | 第85-88页 |
三、自然、朴实的语言风格 | 第88-90页 |
第三节 深层动态历时的翻译 | 第90-95页 |
一、瑶族文化研究与文化传播——翻译动因 | 第91-93页 |
二、英译本概况 | 第93-95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95-96页 |
第三章 民间哲学思想与翻译的时空跨越 | 第96-115页 |
第一节 《盘王大歌》宗教意识和哲学思想 | 第96-97页 |
第二节 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与思维方式 | 第97-100页 |
一、瑶族先民的人类起源说 | 第97-98页 |
二、瑶族先民的朴素宇宙观 | 第98-99页 |
三、瑶族先民的朴素辩证法 | 第99-100页 |
第三节 民间信仰与理想人格转化 | 第100-105页 |
一、自然崇拜 | 第101-102页 |
二、神灵崇拜 | 第102页 |
三、英雄人物崇拜 | 第102-105页 |
第四节 作品英译的世俗化与现代转化 | 第105-114页 |
一、作品主题的世俗化翻译 | 第106-109页 |
二、民族神话传说的淡化翻译 | 第109-112页 |
三、民俗事项的文化改写翻译 | 第112-114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四章 “民族—国家”文化观念与文化凸显翻译 | 第115-134页 |
第一节 《盘王大歌》——民族文化共同体 | 第116-120页 |
一、《盘王大歌》中的多元民族文化交汇 | 第116-118页 |
二、《盘王大歌》中的民族文化认同与记忆 | 第118-120页 |
第二节 《盘王大歌》——国家文化认同的意识基础 | 第120-126页 |
一、瑶汉同源——同源文化的共鸣 | 第121-122页 |
二、国际瑶族——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 第122-126页 |
第三节 “和”:伦理道德系统的阐释与重构 | 第126-132页 |
一、《盘王大歌》中的“和”及相关伦理规范 | 第127-128页 |
二、“和”的多维化英译 | 第128-132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132-134页 |
第五章 《盘王大歌》译作总评与翻译策略研究 | 第134-172页 |
第一节 南方史诗传承形态的当代译创 | 第135-152页 |
一、回归原典的翻译定位 | 第135-137页 |
二、英语民谣传统的介入翻译 | 第137-143页 |
三、译文的通俗经典化调适 | 第143-146页 |
四、原作语言艺术特色的再现 | 第146-150页 |
五、原作文化因素的遮蔽与显现 | 第150-152页 |
第二节 《盘王大歌》翻译策略探索 | 第152-163页 |
一、文化模因构建 | 第153-155页 |
二、文化模因传递中的层级递进翻译策略 | 第155-158页 |
三、层级递进策略在译本中的体现 | 第158-163页 |
第三节 民族典籍翻译的进一步探索 | 第163-170页 |
一、民族典籍的多形式译配 | 第164-165页 |
二、译作业态与传播媒介的统一 | 第165-168页 |
三、民族典籍外译的传播途径与方式探索 | 第168-170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170-172页 |
结语 | 第172-17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7-187页 |
附录 | 第187-200页 |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著作 | 第200-201页 |
致谢 | 第201-2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