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11页 |
ABSTRACT | 第11-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6-45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26-28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28-34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34-36页 |
1.4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 第36-42页 |
1.5 论文框架结构 | 第42-4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45-76页 |
2.1 前期研究概况 | 第45-53页 |
2.1.1 已有相关研究类型 | 第46-50页 |
2.1.2 本文对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界定 | 第50-53页 |
2.2 英语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研究 | 第53-61页 |
2.2.1 命名方式 | 第53-56页 |
2.2.2 理论框架及方法 | 第56-59页 |
2.2.3 研究主题及内容 | 第59-61页 |
2.3 汉语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研究 | 第61-71页 |
2.3.1 命名方式及视角 | 第61-63页 |
2.3.2 理论框架及方法 | 第63-66页 |
2.3.3 研究主题及内容 | 第66-71页 |
2.4 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研究 | 第71-73页 |
2.5 小结 | 第73-76页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第76-99页 |
3.1 语言表征的认知心理学感知符号系统观 | 第77-80页 |
3.1.1 感知符号系统理论的运作方式 | 第77-79页 |
3.1.2 语言表征的认知语义建构机制 | 第79-80页 |
3.2 原型范畴理论 | 第80-82页 |
3.2.1 原型范畴理论的运作方式 | 第80-81页 |
3.2.2 原型范畴化作为词汇性单位衍生的认知机制 | 第81-82页 |
3.3 论元实现的力动态(致使)理论 | 第82-91页 |
3.3.1 作为力动态理论基础的语言符号单位构式观 | 第82-85页 |
3.3.2 论元实现的力动态理论及运作方式 | 第85-91页 |
3.4 理论在本文中的应用 | 第91-97页 |
3.5 小结 | 第97-99页 |
第四章 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形态类型及特征 | 第99-117页 |
4.1 英语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词法形态模式 | 第100-107页 |
4.1.1 英语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形态类型 | 第100-103页 |
4.1.2 英语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中的高频语符用例 | 第103-107页 |
4.2 汉语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词法形态模式 | 第107-112页 |
4.2.1 汉语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形态类型 | 第107-110页 |
4.2.2 汉语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中的高频语符用例 | 第110-112页 |
4.3 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类型的认知特征 | 第112-115页 |
4.4 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五章 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句法语义结构 | 第117-139页 |
5.1 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内在句法关系及其本质属性 | 第117-123页 |
5.1.1 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内在句法关系 | 第118-120页 |
5.1.2 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论元结构本质属性 | 第120-123页 |
5.2 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语义属性 | 第123-135页 |
5.2.1 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内部语义模式 | 第124-126页 |
5.2.2 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及物性特征 | 第126-130页 |
5.2.3 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义项特征 | 第130-135页 |
5.3 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句法语义地位及内涵 | 第135-137页 |
5.3.1 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研究地位 | 第135-136页 |
5.3.2 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认知研究的本质内涵 | 第136-137页 |
5.4 小结 | 第137-139页 |
第六章 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论元实现 | 第139-201页 |
6.1 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构建的认知理据 | 第139-152页 |
6.1.1 叙述事件的词汇化编码方式及英汉异同 | 第140-147页 |
6.1.2 作为象征性符号单位的动词论元结构构式 | 第147-152页 |
6.2 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构建的语义基础 | 第152-163页 |
6.2.1 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事件结构透视 | 第153-157页 |
6.2.2 动词语义结构的致使及体特征 | 第157-163页 |
6.3 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论元允准机制 | 第163-188页 |
6.3.1 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构建的论元允准结构 | 第163-170页 |
6.3.2 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论元允准机制类型及分布 | 第170-188页 |
6.4 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论元允准机制的认知特征及启示 | 第188-199页 |
6.4.1 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论元允准机制的原型范畴特征 | 第188-191页 |
6.4.2 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衍生的非线性认知思维基础 | 第191-195页 |
6.4.3 事件结构词汇化的动词论元结构构式基础 | 第195-199页 |
6.5 小结 | 第199-201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201-209页 |
7.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1页 |
7.2 本文研究的主要发现 | 第201-206页 |
7.3 本文研究的不足及前景展望 | 第206-209页 |
参考文献 | 第209-22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225-227页 |
致谢 | 第227-2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