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绪论 | 第12-19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2-15页 |
1. 雨果奖介绍 | 第12-14页 |
2. 中国文学与国际文学奖项 | 第14-15页 |
(二) 研究问题、研究视角及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 研究问题 | 第15页 |
2. 研究视角 | 第15页 |
3.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6-19页 |
1. 场域理论的研究 | 第16-17页 |
2. 雨果奖的相关研究 | 第17页 |
3. 《三体》与《北京折叠》的研究 | 第17-19页 |
第一章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与翻译 | 第19-22页 |
(一) 场域与翻译 | 第19-20页 |
(二) 资本与翻译 | 第20页 |
(三) 惯习与翻译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翻译场域中The Three-Body Problem和Folding Beijing背后的资本 | 第22-30页 |
(一) 从刘宇昆的成长与创作经历看译者的文化资本与象征资本 | 第22-25页 |
1. 从社会轨迹看刘宇昆的文化资本 | 第23-25页 |
2. 从科幻文学创作经历看刘宇昆的象征资本 | 第25页 |
(二) 从《三体》看原作的象征资本 | 第25-27页 |
(三) 从《北京折叠》看译作如何赋予原作象征资本 | 第27-28页 |
(四) 出版机构背后的社会资本 | 第28-30页 |
1. Tor Books出版社 | 第28页 |
2. Uncanny Magazine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惯习角度下刘宇昆对《三体》和《北京折叠》的改写 | 第30-41页 |
(一) 惯习对文本选择的影响 | 第30-31页 |
(二) 惯习对翻译策略的影响 | 第31-41页 |
1. The Three-Body Problem中的译者注释 | 第31-36页 |
2.语言的润色——从《北京折叠》到Folding Beijing | 第36-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