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发酵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发酵工艺论文

乳酸菌发酵豆奶的工艺优化及其致敏性评估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缩略语表第8-14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4-26页
    1.1 大豆过敏第14-16页
        1.1.1 大豆中主要过敏原第14-15页
        1.1.2 大豆过敏机理第15-16页
    1.2 低致敏大豆制品的研究进展第16-20页
        1.2.1 物理法第17-18页
        1.2.2 化学法第18页
        1.2.3 生物法第18-20页
    1.3 发酵豆奶研究现状第20-24页
        1.3.1 豆奶第20-21页
        1.3.2 发酵豆奶第21页
        1.3.3 发酵豆奶加工研究现状第21-22页
        1.3.4 发酵过程中大豆成分变化第22-23页
        1.3.5 发酵豆奶的生理功能特性第23-24页
    1.4 立题背景及研究内容第24-26页
        1.4.1 立题背景第24-25页
        1.4.2 研究内容第25-26页
第2章 乳酸菌发酵豆奶的工艺条件优化第26-46页
    2.1 引言第26页
    2.2 材料与设备第26-28页
        2.2.1 试剂与材料第26-27页
        2.2.2 主要仪器设备第27页
        2.2.3 主要溶液配制第27-28页
    2.3 实验方法第28-34页
        2.3.1 发酵菌种生长曲线的测定第28-29页
        2.3.2 菌落计数第29页
        2.3.3 发酵豆奶制备第29页
        2.3.4 正交优化实验第29-30页
        2.3.5 发酵豆奶的蛋白提取及定量第30-31页
        2.3.6 SDS-PAGE和Tricine-SDS-PAGE第31-33页
        2.3.7 Illunina测序第33-34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34-43页
        2.4.1 菌种生长曲线及接种时间的确定第34-35页
        2.4.2 BCA试剂盒测定蛋白浓度第35-36页
        2.4.3 发酵蛋白提取条件的优化第36-37页
        2.4.4 发酵菌种的优选第37页
        2.4.5 单因素试验第37-40页
        2.4.6 正交试验第40-42页
        2.4.7 优化及放大发酵实验验证第42页
        2.4.8 基因测序结果第42-43页
    2.5 讨论第43-45页
        2.5.1 关于发酵菌种对豆奶蛋白的影响第43-44页
        2.5.2 关于发酵工艺对豆奶蛋白的影响第44-45页
    2.6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3章 发酵豆奶致敏性评估第46-66页
    3.1 引言第46页
    3.2 材料和设备第46-48页
        3.2.1 试剂与材料第46-47页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47页
        3.2.3 溶液的配制第47-48页
    3.3 实验方法第48-52页
        3.3.1 方正滴定确定抗原包被浓度和一抗稀释倍数第48页
        3.3.2 发酵豆奶蛋白与特异性IgG结合能力测定第48页
        3.3.3 发酵豆奶蛋白与特异性IgE结合能力测定第48-50页
        3.3.4 建立致敏动物实验模型第50页
        3.3.5 小鼠过敏症状评分第50-51页
        3.3.6 小鼠空肠形态学的观察第51页
        3.3.7 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检测第51-52页
        3.3.8 小鼠血清中特异性mMCP-1 的检测第52页
        3.3.9 小鼠血液中组胺的检测第52页
        3.3.10 小鼠脾细胞的培养第52页
        3.3.11 小鼠细胞因子的检测第52页
    3.4 结果分析第52-63页
        3.4.1 发酵豆奶蛋白与特异性IgG结合能力第52-54页
        3.4.2 发酵豆奶蛋白与特异性IgE结合能力第54页
        3.4.3 小鼠致敏症状评分第54-55页
        3.4.4 小鼠空肠形态学观察第55-56页
        3.4.5 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的变化第56-59页
        3.4.6 小鼠血浆中组胺水平第59-60页
        3.4.7 小鼠血清中肥大细胞蛋白酶(mMCP-1)水平的变化第60-61页
        3.4.8 小鼠脾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水平第61-63页
    3.5 讨论第63-65页
        3.5.1 小鼠模型临床过敏症状与组织结构变化第63页
        3.5.2 小鼠体内特异性抗体水平第63-64页
        3.5.3 小鼠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的变化第64页
        3.5.4 小鼠细胞因子水平与Th1/Th2平衡调节第64-65页
    3.6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4章 发酵豆奶的理化性质与品质第66-87页
    4.1 引言第66页
    4.2 材料和设备第66-68页
        4.2.1 试剂与材料第66-67页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67页
        4.2.3 溶液的配制第67-68页
    4.3 实验方法第68-71页
        4.3.1 发酵豆奶生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检测第68-69页
        4.3.2 发酵豆奶的品质分析第69-70页
        4.3.3 扫描电镜第70页
        4.3.5 分子量分布的测定第70-71页
        4.3.6 氨基酸组分的测定第71页
        4.3.7 统计学分析第71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71-83页
        4.4.1 发酵豆奶主要检测指标变化第71-72页
        4.4.2 发酵豆奶的滴定酸度第72-73页
        4.4.3 发酵豆奶冷藏期间的质构变化第73-74页
        4.4.4 发酵豆奶冷藏期间流变学特性第74-77页
        4.4.5 发酵豆奶冷藏期间脱水收缩性第77-78页
        4.4.6 发酵豆奶的扫描电镜第78-79页
        4.4.7 发酵豆奶蛋白分子量分布第79-82页
        4.4.8 豆奶发酵前后氨基酸组分变化第82-83页
    4.5 讨论第83-86页
        4.5.1 关于发酵对于豆奶理化指标的影响第83-84页
        4.5.2 关于发酵豆奶的品质第84-86页
    4.6 本章小结第86-87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87-89页
    5.1 结论第87-88页
    5.2 创新点第88页
    5.3 展望第88-89页
致谢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8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方网络媒体艺术频道的“互联网+艺术”之路--以中国江西网艺术频道为例分析
下一篇:房地产类微信公众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