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0-13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1-13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3-18页 |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 2.1.1 混合学习 | 第13-14页 |
| 2.1.2 接受度 | 第14页 |
| 2.2 理论基础 | 第14-18页 |
| 2.2.1 混合学习理论 | 第14-15页 |
| 2.2.2 技术接受理论 | 第15-18页 |
| 3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8-22页 |
| 3.1 混合学习的研究现状分析 | 第18-19页 |
| 3.1.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8-19页 |
| 3.1.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19页 |
| 3.2 微信公众平台在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 第19-21页 |
| 3.3 信息技术接受在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分析 | 第21-22页 |
| 4 微信公众平台支持下的混合学习实践 | 第22-32页 |
| 4.1 微信公众平台支持下的混合学习实施条件分析 | 第22-23页 |
| 4.1.1 网络条件分析 | 第22页 |
| 4.1.2 学习者基本学习条件 | 第22-23页 |
| 4.2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分析 | 第23-26页 |
| 4.3 “现代教育技术”公众号资源设计 | 第26-30页 |
| 4.4 微信公众平台支持下的混合学习实践过程 | 第30-32页 |
| 5 微信公众平台支持下的混合学习接受度分析模型的构建与研究设计 | 第32-37页 |
| 5.1 学习者接受微信公众平台支持下的混合学习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33页 |
| 5.1.1 学习者特点 | 第32-33页 |
| 5.1.2 技术特点 | 第33页 |
| 5.1.3 资源特点 | 第33页 |
| 5.1.4 主观规范 | 第33页 |
| 5.2 接受度分析模型的构建与研究假设 | 第33-35页 |
| 5.3 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设计 | 第35-37页 |
| 6 微信公众平台支持下的混合学习接受度研究的实施与结果分析 | 第37-47页 |
| 6.1 研究的实施过程 | 第37页 |
| 6.2 微信公众平台数据统计分析 | 第37-39页 |
| 6.3 学习者混合学习接受度分析 | 第39-47页 |
| 6.3.1 调查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9-40页 |
| 6.3.2 信度与效度检验 | 第40-42页 |
| 6.3.3 路径分析 | 第42-47页 |
| 7 研究总结、不足与展望 | 第47-50页 |
| 7.1 研究总结 | 第47-48页 |
| 7.2 研究的不足 | 第48页 |
| 7.3 研究展望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 附录1:学习者接受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混合学习的影响因素调查访谈提纲 | 第53-54页 |
| 附录2:学习者接受微信公众平台支持下的混合学习影响因素调查 | 第54-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