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度副词“超”的多角度考察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程度副词的研究 | 第11-13页 |
1.2.2 “超”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2 语斜来源 | 第14-16页 |
2 程度副词“超”的句法特征 | 第16-30页 |
2.1 修饰成分 | 第16-22页 |
2.1.1 修饰形容词 | 第16-18页 |
2.1.2 修饰动词 | 第18-20页 |
2.1.3 修饰名词 | 第20-22页 |
2.2 句式特征 | 第22-30页 |
2.2.1 “超”+不V/Ap” | 第22-26页 |
2.2.2 "超"+ 有/没(有)+N | 第26-30页 |
3 程度副词“超”的语义特征 | 第30-35页 |
3.1 语义等级 | 第30-32页 |
3.1.1 相对程度副词和绝对程度副词 | 第30页 |
3.1.2 “超”的量度等级 | 第30-32页 |
3.2 语法意义 | 第32-35页 |
3.2.1 增量义与超量义 | 第32-33页 |
3.2.2 增量与超量的转化与联系 | 第33-34页 |
3.2.3 “超”的语法意义和语用规约 | 第34-35页 |
4 程度副词“超”的语用特征 | 第35-38页 |
4.1 主观性的传达 | 第35-36页 |
4.1.1 表示认同的加强语气 | 第35-36页 |
4.1.2 表示不满的加强语气 | 第36页 |
4.2 语体特征 | 第36-38页 |
5 程度副词“超”的形成原因 | 第38-44页 |
5.1 内部原因 | 第38-41页 |
5.1.1 古汉语及方言中“超”的程度副词用法 | 第38-39页 |
5.1.2 语言的磨损与更迭 | 第39-40页 |
5.1.3 语言的经济原则及类推机制 | 第40-41页 |
5.2 外部原因 | 第41-44页 |
5.2.1 外来语言的影响 | 第41-42页 |
5.2.2 媒体传播的影响 | 第42页 |
5.2.3 使用者猎奇心理的影响 | 第42-44页 |
6 程度副词“超”的共时比较 | 第44-49页 |
6.1 与“超级”的比较 | 第44页 |
6.1.1 相似点 | 第44页 |
6.1.2 不同点 | 第44页 |
6.2 与“很”的比较 | 第44-46页 |
6.2.1 相似点 | 第45-46页 |
6.2.2 不同点 | 第46页 |
6.3 与其他新兴程度副词的比较 | 第46-49页 |
6.3.1 相似点 | 第46-47页 |
6.3.2 不同点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