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流行体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绪论 | 第8-11页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语料收集 | 第9页 |
| 第四节 论文结构 | 第9-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 第一节 国内外对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第二节 从不同角度对网络流行体的研究 | 第13-15页 |
| 第三节 国内外对模因论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理论框架 | 第19-26页 |
| 第一节 模因与语言、文化、社会的关系 | 第19-20页 |
| 第二节 模因论的重要概念 | 第20-24页 |
| 一、模因的四个复制传播阶段 | 第20-21页 |
| 二、模因的复制传播类型 | 第21-22页 |
| 三、简单模因和模因复合体 | 第22-23页 |
| 四、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 | 第23页 |
| 五、强势模因的选择标准 | 第23-24页 |
| 六、模因与宿主 | 第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流行体分析 | 第26-56页 |
| 第一节 网络流行体 | 第26-33页 |
| 一、对网络流行体的界定和分类 | 第26-31页 |
| 二、网络流行体的特点 | 第31-33页 |
| 第二节 网络流行体的传播类型 | 第33-37页 |
| 一、基因型网络流行体模因 | 第34-35页 |
| 二、表现型网络流行体模因 | 第35-37页 |
| 第三节 网络流行体的模因复合体 | 第37-43页 |
| 一、字词层面 | 第37-38页 |
| 二、句子层面 | 第38-41页 |
| 三、微型篇章 | 第41-43页 |
| 第四节 网络流行体传播的四个阶段 | 第43-45页 |
| 一、同化阶段 | 第43-44页 |
| 二、记忆阶段 | 第44页 |
| 三、表达阶段 | 第44页 |
| 四、传播阶段 | 第44-45页 |
| 第五节 网络流行体强势模因的动因 | 第45-54页 |
| 一、网络流行体强势模因的特征 | 第45-50页 |
| 二、网络媒介的优势和社会文化现状的多样性 | 第50-53页 |
| 三、模因宿主的主体性作用 | 第53-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第四章 网络流行体与语言、文化、社会的互动 | 第56-62页 |
| 第一节 网络流行体模因与交际中的语言选择 | 第56-58页 |
| 第二节 网络流行体对人们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 | 第58-60页 |
| 第三节 网络流行体的流变机制 | 第60-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结语 | 第62-65页 |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62-63页 |
| 第二节 创新之处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63-64页 |
| 第三节 本文的局限与不足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附录 | 第7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