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微生物学论文

应用植物乳杆菌降解亚硝酸盐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6页
    1 引言第13-14页
    2 亚硝酸盐的来源及危害第14-16页
        2.1 亚硝酸盐的来源第14-15页
            2.1.1 蔬菜中的亚硝酸盐第14页
            2.1.2 肉制品中的亚硝酸盐第14-15页
            2.1.3 环境中的亚硝酸盐第15页
        2.2 亚硝酸盐的危害第15-16页
    3 减少亚硝酸盐污染的方法第16-17页
        3.1 物理方法第16页
        3.2 化学方法第16-17页
            3.2.1 茶多酚第16页
            3.2.2 蔬菜和水果第16页
            3.2.3 降低pH法第16页
            3.2.4 亚硝酸盐替代物第16-17页
        3.3 生物技术方法第17页
            3.3.1 微生物降解法第17页
            3.3.2 亚硝酸盐还原酶法第17页
    4 亚硝酸盐还原酶的研究现状第17-21页
        4.1 亚硝酸盐还原酶的分类第18-20页
        4.2 亚硝酸盐还原酶的酶学性质第20-21页
        4.3 亚硝酸盐还原酶的应用第21页
    5 固定化细胞技术第21-25页
        5.1 固定化细胞技术的概况第21-22页
        5.2 细胞固定化的方法第22-24页
            5.2.1 包埋法第23页
            5.2.2 交联法第23页
            5.2.3 吸附法第23-24页
        5.3 包埋载体性能的比较第24-25页
    6 课题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第25-26页
        6.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5页
        6.2 课题研究的内容第25-26页
第二章 植物乳杆菌降解亚硝酸盐机理的研究第26-37页
    1 引言第26页
    2 实验材料第26-28页
        2.1 菌种第26页
        2.2 主要试剂第26-27页
        2.3 主要设备第27页
        2.4 培养基第27-28页
    3 实验方法第28-30页
        3.1 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第28-29页
            3.1.1 试剂的配制第28页
            3.1.2 制作亚硝酸盐标准曲线第28页
            3.1.3 样品的测定第28-29页
        3.2 菌体生长过程的测定第29页
        3.3 菌体的耐酸性和耐盐性第29页
        3.4 pH对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第29-30页
        3.5 亚硝酸盐降曲线的绘制第30页
        3.6 不同条件下亚硝酸盐降解情况第30页
    4 结果与讨论第30-36页
        4.1 亚硝酸盐标准曲线的绘制第30-31页
        4.2 菌体生长曲线的绘制第31-32页
        4.3 菌株的耐酸性和耐盐性第32-33页
            4.3.1 菌株的耐酸性第32-33页
            4.3.2 菌株的耐盐性第33页
        4.4 发酵液pH值对亚硝酸盐降解的影响第33-34页
        4.5 亚硝酸盐降解曲线的绘制第34-35页
        4.6 不同条件下菌体降解亚硝酸盐的能力第35-36页
    5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高产亚硝酸盐还原酶菌株选育及其发酵条件的优化第37-54页
    1 引言第37页
    2 实验材料第37-38页
        2.1 菌株第37页
        2.2 培养基第37页
        2.3 主要试剂第37-38页
        2.4 主要仪器第38页
    3 实验方法第38-42页
        3.1 紫外诱变第38-39页
            3.1.1 菌悬液的制备第38页
            3.1.2 紫外诱变实验第38页
            3.1.3 紫外诱变的初筛和复筛第38页
            3.1.4 紫外诱变菌株的稳定性实验第38-39页
        3.2 紫外诱变和硫酸二乙酯复合诱变第39页
            3.2.1 菌悬液的制备第39页
            3.2.2 紫外诱变和硫酸二乙酯复合诱变实验第39页
            3.2.3 复合诱变的初筛和复筛第39页
            3.2.4 复合诱变菌株的稳定性实验第39页
        3.3 出发菌株与优良菌株降解亚硝酸盐的比较第39页
        3.4 发酵条件的优化第39-42页
            3.4.1 亚硝酸盐诱导量第39页
            3.4.2 培养方式第39-40页
            3.4.3 接种量第40页
            3.4.4 初始pH第40页
            3.4.5 温度第40页
            3.4.6 盐浓度第40-41页
            3.4.7 碳源第41页
            3.4.8 氮源第41页
            3.4.9 金属离子第41-42页
    4 结果与讨论第42-52页
        4.1 紫外诱变优良菌株的筛选第42-43页
            4.1.1 紫外诱变菌体致死率曲线第42页
            4.1.2 紫外诱变优良菌株的筛选第42-43页
            4.1.3 紫外诱变优良菌株的稳定性实验第43页
        4.2 紫外诱变和硫酸二乙酯复合诱变第43-45页
            4.2.1 复合诱变菌体致死率曲线第43-44页
            4.2.2 复合诱变优良菌株的筛选第44-45页
            4.2.3 复合诱变优良菌株的稳定性实验第45页
        4.3 比较出发菌株和优良菌株降解亚硝酸盐的能力第45-46页
        4.4 发酵条件优化实验第46-52页
            4.4.1 亚硝酸盐的诱导量对亚硝酸盐降解量的影响第46页
            4.4.2 培养方式对亚硝酸盐降解量的影响第46-47页
            4.4.3 接种量对亚硝酸盐降解量的影响第47页
            4.4.4 初始pH对亚硝酸盐降解量的影响第47-48页
            4.4.5 温度对亚硝酸盐降解量的影响第48页
            4.4.6 不同盐浓度对亚硝酸盐降解量的影响第48-49页
            4.4.7 不同碳源对亚硝酸盐降解量的影响第49-50页
            4.4.8 不同氮源对亚硝酸盐降解量的影响第50-51页
            4.4.9 不同金属离子对亚硝酸盐降解量的影响第51-52页
    5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四章 高产亚硝酸盐还原酶优良菌株UV6-DS2 的固定化研究第54-63页
    1 引言第54页
    2 实验材料第54-55页
        2.1 菌种第54页
        2.2 主要试剂第54页
        2.3 主要设备第54页
        2.4 培养基第54-55页
    3 实验方法第55-56页
        3.1 培养方法第55页
        3.2 菌体生长量的测定第55页
        3.3 固定化细胞性能的测定第55页
            3.3.1 固定化小球直径的测量第55页
            3.3.2 固定化小球机械强度的测量第55页
            3.3.3 固定化小球亚硝酸降解率的测定第55页
        3.4 固定化细胞第55-56页
            3.4.1 海藻酸钠(SA)包埋法第55-56页
            3.4.2 聚乙烯醇(PVA)包埋法第56页
            3.4.3 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ACA)包埋法第56页
            3.4.4 海藻酸钠-聚乙二醇(PEG)复合载体包埋法第56页
    4 结果与讨论第56-62页
        4.1 菌体生长量的测定第56-57页
        4.2 比较三种固定化方法第57-58页
        4.3 海藻酸钠固定化条件的优化第58-61页
            4.3.1 海藻酸钠溶液浓度的选择第58页
            4.3.2 氯化钙溶液浓度的选择第58-59页
            4.3.3 固定化时间的选择第59-60页
            4.3.4 SA固定化正交实验的优化第60-61页
        4.4 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PEG)对亚硝酸盐降解率的影响第61-62页
    5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3-65页
    1 结论第63-64页
    2 展望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0-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陕西省某学院新校区一期工程项目后评价研究
下一篇:基于西安明城区空间结构的近现代建筑环境保护与更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