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音乐理论论文--音乐评论、欣赏论文

崔逢春草原风格音乐创作特色与技法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8-15页
    (一) 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第8-9页
    (二) 研究概况第9-13页
    (三) 研究方法第13-15页
一、作曲家崔逢春的艺术生涯第15-20页
    1.1 作曲意识萌芽与环境熏陶第15-16页
    1.2 崔逢春专业音乐创作阶段第16-18页
    1.3 崔逢春的音乐教育思想第18-20页
二、主题旋律发展特征第20-26页
    2.1 蒙古族传统民歌音的组织逻辑挖掘第20-21页
    2.2 旋律的“四度三音环”逻辑运用第21-23页
    2.3 动机“反复式”逻辑运用第23-24页
    2.4 主题旋律中音调的“跳跃式”逻辑第24-26页
三、多声部织体及和声语言特征第26-34页
    3.1 多声部织体的运用特征第26-29页
        3.1.1 单声织体形态第26-27页
        3.1.2 平面织体形态第27-28页
        3.1.3 多声织体形态第28-29页
    3.2 和声语言的运用特征第29-34页
        3.2.1 和弦的纵向结构特征第30页
        3.2.2 线性织体的表现形式第30-33页
        3.2.3 线性织体的表现需要第33-34页
四、作品结构逻辑及其它元素运用第34-40页
    4.1 作品结构逻辑的表现第34-36页
        4.1.1 乐段式结构的灵活运用第34-35页
        4.1.2 传统曲式结构的应变第35页
        4.1.3 自由结构类的个性化逻辑第35-36页
    4.2 其它创作技法元素的运用第36-40页
        4.2.1 节奏节拍运用特点第36-38页
        4.2.2 音色的表现意义第38-40页
五、崔逢春音乐创作思想与民族审美追求第40-46页
    5.1 “民族化”的道路及其表现第40-44页
        5.1.1 民间生活体验与民族化第40-42页
        5.1.2 传统音乐素材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的嫁接第42-44页
    5.2 创作理念与审美追求第44-46页
        5.2.1 民族性创作的“神”与“形”第44-45页
        5.2.2 技术与情感的融合创新第45-46页
结语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50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作品第50-51页
附录第51-58页
致谢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细胞凋亡影响CIK细胞抗肿瘤功能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
下一篇:恒定区结构域替换对TCR分子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