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音乐技术理论与方法论文--作曲理论论文

萨利亚霍三部管弦乐代表作研究--作曲技法、观念与思维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绪论第7-11页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第7-8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第8-10页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第10-11页
第一章 萨利亚霍创作综述第11-25页
    第一节 生平及创作观念第11-19页
        (一) 生平简介第11-12页
        (二) 创作成就第12-15页
        (三) 创作历程第15-19页
    第二节 多元文化内涵在萨利亚霍作品中的体现第19-23页
    第三节 芬兰现代音乐发展现状之简介第23-25页
第二章 音高结构及组织方式第25-88页
    第一节 音高来源第27-55页
        (一) 频谱音源第27-30页
        (二) 人工音列第30-55页
    第二节 和音结构第55-79页
        (一) 同源结构第55-62页
        (二) 附加结构第62-69页
        (三) 多调结构第69-79页
    第三节 组织特征第79-88页
        (一) 音高序进的微变性第79-82页
        (二) 音高布局的对立性第82-88页
第三章 音响结构与组织方式第88-127页
    第一节 音响观念第88-92页
        (一) 动态与静态的结构观第88-89页
        (二) 乐音与噪音的音响观第89-90页
        (三) 音色与和声的同构观第90-92页
    第二节 组织原则第92-117页
        (一) 主题旋律的主导原则与背景音效的复合原则第92-99页
        (二) 动、静态织体的并置原则第99-107页
        (三) 单一织体形态的微变原则第107-117页
    第三节 打击乐在音色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及体现第117-127页
        (一) 结构律动的支撑作用第118-119页
        (二) 高频音色的点题作用第119-120页
        (三) 音响色彩的“硬化”和“软化”作用第120-127页
第四章 案例:《光之印记》作曲技法透析第127-143页
    第一节 音高来源及组织方式第127-133页
        (一) 双四音列第127-128页
        (二) 变形及展衍第128-131页
        (三) 和音结构第131-133页
    第二节 主题节奏展衍及曲式结构第133-137页
    第三节 声部关系及配器布局第137-143页
        (一) 复奏及配器特征第137-139页
        (二) 竞奏及配器特征第139-140页
        (三) 齐奏及配器特征第140-143页
结语第143-149页
    一、技法特征第143-144页
    二、思维特征第144-145页
    三、思考与启示第145-149页
参考文献第149-153页
附录Ⅰ 萨利亚霍作品列表第153-157页
附录Ⅱ 萨利亚霍作品演奏法说明第157-158页
后记第158页

论文共1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声音与医疗--以傣族、汉族、蒙古族的个案为例
下一篇:北方汉族若干曲种伴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