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旁”“边”“旁边”的语义句法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第10页 |
(二)研究理论和方法 | 第10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方位词的研究 | 第10-13页 |
2.“旁”“边”“旁边”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四)语料来源 | 第14-15页 |
一 “旁”“边”“旁边”的偏误现象 | 第15-21页 |
(一)偏误的类型 | 第16-19页 |
1.遗漏 | 第16-17页 |
2.误加 | 第17页 |
3.误代 | 第17-19页 |
(二)造成偏误的原因 | 第19-21页 |
1.母语的干扰 | 第19页 |
2.教材释义的问题 | 第19-20页 |
3.本体研究的不足 | 第20-21页 |
二 “旁”“边”的词类归属 | 第21-27页 |
(一)“旁”“边”存在的争议 | 第21-22页 |
(二)方位词的界定 | 第22-24页 |
(三)“旁”“边”属于方位词 | 第24-27页 |
三 “旁”“边”“旁边”的语义分析 | 第27-40页 |
(一)“旁”“边”“旁边”的语义描写 | 第27-38页 |
1.“旁”“边”的语义溯源 | 第27页 |
2.复合方位词“旁边”的形成 | 第27-30页 |
3.“旁”的空间方位义与喻域引申义 | 第30-35页 |
4.“边”的空间方位义和喻域引申义 | 第35-37页 |
5.“旁边”的空间方位义 | 第37-38页 |
(二)语义上的比较 | 第38-40页 |
1.“旁”“边”“旁边”在语义上的差别 | 第38-39页 |
2.与典型方位词的区别 | 第39-40页 |
四 “旁”“边”“旁边”的句法特征 | 第40-49页 |
(一)“旁”“边”“旁边”的句法描写 | 第40-46页 |
1.“旁”的句法特征 | 第40-42页 |
2.“边”的句法特征 | 第42-44页 |
3.“旁边”的句法特征 | 第44-46页 |
(二)句法上的比较 | 第46-49页 |
1.“旁”“边”“旁边”三者的比较 | 第46-48页 |
2.与典型方位词在句法上的区别 | 第48-49页 |
五 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 第49-54页 |
(一)对偏误现象的解释 | 第49-51页 |
(二)提出的具体意见和建议 | 第51-54页 |
1.具体教学方法 | 第51-52页 |
2.教材方面 | 第52-53页 |
3.本体研究方面 | 第53-54页 |
六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