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导言 | 第11-19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2、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目前国内关于瑜伽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2、目前国外关于瑜伽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6-18页 |
1、文献研究法 | 第16页 |
2、比较分析法 | 第16页 |
3、口述史研究法 | 第16页 |
4、问卷调查法 | 第16-17页 |
5、实地调查法 | 第17-18页 |
(四)难点与创新点 | 第18-19页 |
1、研究的难点 | 第18页 |
2、研究创新点 | 第18-19页 |
一、印度瑞诗凯诗瑜伽唱诵的生成语境 | 第19-27页 |
(一)瑞诗凯诗地区文化之根 | 第19-24页 |
1、印度教 | 第19-20页 |
2、印度瑜伽 | 第20-24页 |
(二)瑞诗凯诗地理环境与音乐特质 | 第24-27页 |
二、印度瑜伽唱诵类型的理论考察 | 第27-61页 |
(一)“火供”仪式唱诵 | 第27-29页 |
1、“火供”仪式的概念 | 第27页 |
2、“火供”仪式的渊源 | 第27-28页 |
3、“火供”仪式的器具、供品 | 第28-29页 |
(二)瑜伽日常习练中的唱诵 | 第29-36页 |
1、脉轮的唱诵 | 第29-36页 |
(三)歌颂神灵的唱诵 | 第36-61页 |
1、主神唱诵 | 第37-52页 |
2、上提唱诵 | 第52-61页 |
三、印度瑞诗凯诗瑜伽“火供”仪式唱诵的实地调研 | 第61-81页 |
(一)凯梅拉瑜伽学院火供仪式:(小型的私人的火供仪式) | 第61-69页 |
1、小型火供仪式前的准备 | 第62-66页 |
2、仪式(唱诵)的过程 | 第66-69页 |
(二)恒河边的火供仪式:(大型的群体的火供仪式) | 第69-75页 |
1、大型火供仪式前的准备 | 第69-70页 |
2、仪式(唱诵)的选段 | 第70-75页 |
(三)访谈 | 第75-81页 |
1、采访苏尼 | 第75-76页 |
2、采访凯梅拉 | 第76-78页 |
3、采访纳拉卡 | 第78-79页 |
4、采访亚纳 | 第79-81页 |
四、印度瑞诗凯诗瑜伽唱诵的实质 | 第81-86页 |
(一)瑜伽唱诵音乐内涵 | 第81-83页 |
1、唱诵内容与心理暗示 | 第81-82页 |
2、唱诵音声与身体交流 | 第82-83页 |
(二)唱诵者与聆听者角色 | 第83-84页 |
(三)瑜伽唱诵文化内核 | 第84-86页 |
五、印度凯诗瑜伽唱诵的身心发展功能 | 第86-89页 |
(一)心灵慰藉功能 | 第86-87页 |
(二)身体疗愈功能 | 第87-89页 |
六、印度瑞诗凯诗瑜伽唱诵在中国本土化的思考 | 第89-95页 |
(一)瑜伽唱诵在中国本土化的必要性:“中国式”瑜伽的缺陷 | 第89-91页 |
1、瑜伽文化缺失——只知其表,不知其里 | 第90页 |
2、教练资质质疑——什么样的人能成为瑜伽教练 | 第90页 |
3、瑜伽训练内容有待完善——瑜伽冥想和唱诵的薄弱 | 第90-91页 |
(二)瑜伽唱诵在中国本土化的可能性 | 第91-92页 |
1、人生而有感悟音乐的能力 | 第91页 |
2、中国人音乐审美的通感心理 | 第91-92页 |
3、中印文化的共性与互通 | 第92页 |
(三)瑜伽唱诵在中国本土化的可行性 | 第92-95页 |
1、精神与身体 | 第93页 |
2、中国基督教与瑜伽 | 第93页 |
3、瑜伽与佛教 | 第93-94页 |
4、瑜伽与气功 | 第94页 |
5、瑜伽与太极拳 | 第94页 |
6、瑜伽与政治 | 第94-95页 |
结语 | 第95-96页 |
附录 1:针对国内瑜伽市场的调查问卷 | 第96-99页 |
附件 2:印度瑞诗凯诗瑜伽唱诵谱 | 第99-107页 |
附录 3:实地田野调查图片 | 第107-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4页 |
致谢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