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 ·音乐心理治疗背景 | 第12页 |
| ·心理健康教育背景 | 第12页 |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 ·理论目的 | 第12页 |
| ·实践目的 | 第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 ·学术价值 | 第12-13页 |
| ·应用价值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 ·国内外研究成果现状综述 | 第14-15页 |
| ·国内外“音乐心理学”研究现状 | 第14页 |
| ·国内外“音乐治疗学”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国内外“大学生心身健康”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 ·前人研究不足与问题提出 | 第15-17页 |
| ·前人研究不足 | 第15-16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6页 |
| ·题目来源 | 第16-17页 |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质性研究 | 第17页 |
| ·量化研究 | 第17-19页 |
| 第四章 个案访谈 | 第19-44页 |
| ·音乐想象质性访谈分析 | 第19-25页 |
| ·《幻想曲》音乐想象个体访谈分析 | 第19-22页 |
| ·《someone like you》音乐想象个体访谈分析 | 第22-25页 |
| ·音乐人格质性访谈分析 | 第25-29页 |
| ·《回家》音乐人格个体访谈分析 | 第25-29页 |
| ·音乐情绪质性访谈分析 | 第29-36页 |
| ·《我相信》音乐情绪个体访谈分析 | 第29-31页 |
| ·《菩提树下》音乐情绪个体访谈分析 | 第31-33页 |
| ·《忽然之间》音乐情绪个体访谈分析 | 第33-36页 |
| ·音乐认知质性访谈分析 | 第36-44页 |
| ·《幻想曲》音乐认知个体访谈分析 | 第36-38页 |
| ·《回家》音乐认知个体访谈分析 | 第38-41页 |
| ·《电子合成音乐》音乐认知个体访谈分析 | 第41-44页 |
|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第44-80页 |
| ·音乐 32 曲对 10 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 第44-58页 |
| ·《幻想曲》对 10 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 第44页 |
| ·《回家》对 10 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 第44-45页 |
| ·《我相信》对 10 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 第45页 |
| ·《菩提树下》对 10 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 第45页 |
| ·《someone like you》对 10 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 第45-46页 |
| ·《电子合成音乐》对 10 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 第46页 |
| ·《忽然之间》对 10 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 第46-47页 |
| ·《禅定》对 10 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 第47页 |
| ·《维也纳森林圆舞曲》对 10 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 第47-48页 |
| ·《卡门》对 10 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 第48页 |
| ·《回忆》对 10 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 第48-49页 |
| ·《平衡》对 10 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 第49页 |
| ·《对您爱不完》对 10 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 第49页 |
| ·《多瑙河之波圆舞曲》对 10 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 第49-50页 |
| ·《自在深呼吸》对 10 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 第50页 |
| ·《哈利波特与密室》对 10 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 第50-51页 |
| ·《蓝色爱恋》对 10 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 第51页 |
| ·《意大利交响曲》对 10 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 第51-52页 |
| ·《Pa Una Cabeza》对 10 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 第52页 |
| ·《美妙人生》对 10 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 第52-53页 |
| ·《幽默曲》对 10 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 第53页 |
| ·《嬉戏》对 10 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 第53页 |
| ·《苗岭的早晨》对 10 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 第53-54页 |
| ·《最后的华尔兹》对 10 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 第54页 |
| ·《山楂树》对 10 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 第54-55页 |
| ·《哥哥》对 10 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 第55页 |
| ·《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对 10 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 第55-56页 |
| ·《lara》对 10 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 第56页 |
| ·《蝴蝶》对 10 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 第56-57页 |
| ·《肖邦的夜曲》对 10 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 第57页 |
| ·《最幸福的人》对 10 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 第57-58页 |
| ·音乐 32 曲对 10 种积极情绪的激励效应效应 | 第58-74页 |
| ·《幻想曲》对 10 种积极情绪的增强效应 | 第58页 |
| ·《回家》对 10 种积极情绪的增强效应 | 第58-59页 |
| ·《我相信》对 10 种积极情绪的增强效应 | 第59页 |
| ·《菩提树下》对 10 种积极情绪的增强效应 | 第59-60页 |
| ·《someone like you》对 10 种积极情绪的增强效应 | 第60页 |
| ·《电子合成音乐》对 10 种积极情绪的增强效应 | 第60-61页 |
| ·《忽然之间》对 10 种积极情绪的增强效应 | 第61页 |
| ·《禅定》对 10 种积极情绪的增强效应 | 第61-62页 |
| ·《维也纳森林圆舞曲》对 10 种积极情绪的增强效应 | 第62页 |
| ·《卡门》对 10 种积极情绪的增强效应 | 第62-63页 |
| ·《回忆》对 10 种积极情绪的增强效应 | 第63页 |
| ·《平衡》对 10 种积极情绪的增强效应 | 第63-64页 |
| ·《对您爱不完》对 10 种积极情绪的增强效应 | 第64页 |
| ·《多瑙河之波圆舞曲》对 10 种积极情绪的增强效应 | 第64-65页 |
| ·《自在深呼吸》对 10 种积极情绪的增强效应 | 第65页 |
| ·《哈利波特与密室》对 10 种积极情绪的增强效应 | 第65-66页 |
| ·《蓝色爱恋》对 10 种积极情绪的增强效应 | 第66页 |
| ·《意大利交响曲》对 10 种积极情绪的增强效应 | 第66-67页 |
| ·《Pa Una Cabeza》对 10 种积极情绪的增强效应 | 第67页 |
| ·《美妙人生》对 10 种积极情绪的增强效应 | 第67-68页 |
| ·《幽默曲》对 10 种积极情绪的增强效应 | 第68页 |
| ·《嬉戏》对 10 种积极情绪的增强效应 | 第68-69页 |
| ·《苗岭的早晨》对 10 种积极情绪的增强效应 | 第69页 |
| ·《最后的华尔兹》对 10 种积极情绪的增强效应 | 第69-70页 |
| ·《山楂树》对 10 种积极情绪的增强效应 | 第70页 |
| ·《哥哥》对 10 种积极情绪的增强效应 | 第70-71页 |
| ·《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对 10 种积极情绪的增强效应 | 第71页 |
| ·《lara》对 10 种积极情绪的增强效应 | 第71-72页 |
| ·《蝴蝶》对 10 种积极情绪的增强效应 | 第72页 |
| ·《肖邦的夜曲》对 10 种积极情绪的增强效应 | 第72-73页 |
| ·《最幸福的人》对 10 种积极情绪的增强效应 | 第73-74页 |
| ·音乐 32 曲对 10 种积极情绪的激励效应归纳 | 第74-75页 |
| ·音乐 32 曲舒缓 9 种消极情绪的归纳分析 | 第74-75页 |
| ·音乐 32 曲激励 9 种积极情绪的归纳分析 | 第75页 |
| ·音乐组合“情绪体验‐激活心身‐提升幸福感和降解痛苦感”SEM | 第75-80页 |
| ·音乐 A 组 4 曲“情绪体验‐心身中介‐幸福感受”结构方程模型 | 第75-76页 |
| ·音乐 C 组 4 曲“情绪体验‐心身中介‐幸福感受”结构方程模型 | 第76-80页 |
| 第六章 讨论与建议 | 第80-83页 |
| ·音乐对人的认知、想象、情绪和人格产生激活效应 | 第80页 |
| ·音乐对人的消极情绪具有良好的舒缓调节效应 | 第80页 |
| ·不同音乐个性特质可以舒缓人的不同消极情绪 | 第80-81页 |
| ·音乐对人的积极情绪具有良好的增进升华效应 | 第81-82页 |
| ·音乐通过激活心身进而提升幸福感和降解痛苦感 | 第82-83页 |
| 第七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 第83-85页 |
| ·研究结论与创新 | 第83-84页 |
| ·音乐对人的认知、想象、情绪和人格产生激活效应 | 第83页 |
| ·音乐对人的消极情绪有很好的舒缓的效果 | 第83页 |
| ·音乐对人的积极情绪有很好的增强效果 | 第83页 |
| ·音乐通过激活心身进而提升幸福感和降解痛苦感 | 第83-84页 |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84-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88-89页 |
| 附录 | 第89-90页 |
| 详细摘要 | 第9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