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第一章 代谢组学研究进展(综述) | 第12-47页 |
| ·代谢组学基本概况 | 第12-13页 |
| ·代谢组学的定义 | 第13-14页 |
| ·代谢组学的研究层面 | 第14-15页 |
| ·代谢组学的研究手段 | 第15-34页 |
| ·代谢组学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16-19页 |
| ·代谢组学仪器手段 | 第19-30页 |
| ·代谢组学的数据处理技术 | 第30-34页 |
| ·代谢组学的应用 | 第34-46页 |
| ·营养与食品安全领域 | 第35-38页 |
| ·药理毒理学 | 第38-41页 |
| ·临床医学和生理、病理研究 | 第41-43页 |
| ·植物学研究 | 第43-44页 |
| ·微生物研究 | 第44-46页 |
| ·小结 | 第46-47页 |
| 第二章 基于~1H NMR的乳酸菌培养上清和菌体代谢物组表征方法 | 第47-6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8-52页 |
| ·菌种及来源 | 第48页 |
| ·培养基配制 | 第48页 |
| ·主要试剂 | 第48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8-49页 |
| ·培养上清和细胞样品制备 | 第49-50页 |
| ·培养上清pH值系列的配制 | 第50页 |
| ·细胞代谢物的提取 | 第50页 |
| ·液体样品的~1H NMR检测 | 第50-51页 |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51-52页 |
| ·结果 | 第52-63页 |
| ·代谢物谱峰归属 | 第52-53页 |
| ·pH值对化学位移的影响 | 第53-59页 |
| ·细胞代谢物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59-63页 |
| ·讨论 | 第63-68页 |
| ·pH值与化学位移漂移 | 第63-65页 |
| ·胞内代谢物的提取 | 第65-68页 |
| ·结论 | 第68-69页 |
| 第三章 乳酸菌中氨基酸-生物胺通路的代谢组学分析 | 第69-10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72-77页 |
| ·菌种 | 第72页 |
| ·培养基配制 | 第72-73页 |
| ·主要试剂 | 第73页 |
| ·主要设备 | 第73页 |
| ·样品制备 | 第73-74页 |
| ·核磁检测 | 第74-75页 |
| ·数据处理 | 第75-76页 |
| ·培养上清和细胞中主要代谢物的相对定量分析 | 第76-77页 |
| ·结果 | 第77-102页 |
| ·ATCC33222的培养特性 | 第77-80页 |
| ·ATCC33222培养上清、细胞和提取液的NMR谱图解析 | 第80-87页 |
| ·PCA分析 | 第87-100页 |
| ·代谢物相对积分结果 | 第100-102页 |
| ·讨论 | 第102-108页 |
| ·ATCC33222菌株的生长特性 | 第102-104页 |
| ·ATCC33222的代谢组学分析 | 第104-108页 |
| ·结论 | 第108-109页 |
| 第四章 乳酸菌分离株的代谢组学分析及安全性评价的应用 | 第109-18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10-115页 |
| ·菌种及来源 | 第110页 |
| ·培养基配制 | 第110-112页 |
| ·主要试剂 | 第112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12-113页 |
| ·生长曲线测定 | 第113页 |
| ·样品制备 | 第113页 |
| ·核磁检测 | 第113-114页 |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114页 |
| ·培养上清中主要代谢物的相对定量分析 | 第114-115页 |
| ·结果 | 第115-176页 |
| ·两株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分离株的代谢组学分析 | 第115-120页 |
| ·两株短乳杆菌的代谢组学分析 | 第120-125页 |
| ·两株德氏乳杆菌德氏亚种的代谢组学分析 | 第125-130页 |
| ·两株干酪乳杆菌的代谢组学分析 | 第130-135页 |
| ·两株布氏乳杆菌的代谢组学分析 | 第135-140页 |
| ·两株耐酸乳杆菌的代谢组学分析 | 第140-145页 |
| ·两株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的代谢组学分析 | 第145-150页 |
| ·干酪乳杆菌和副干酪乳杆菌分离株的代谢组学分析 | 第150-157页 |
| ·不同菌株间的比较 | 第157-160页 |
| ·同型发酵短乳杆菌 | 第160-176页 |
| ·生长曲线及pH值曲线 | 第160-163页 |
| ·不同培养基下菌株的NMR谱图 | 第163-166页 |
| ·PCA分析 | 第166-175页 |
| ·代谢物相对定量分析 | 第175-176页 |
| ·讨论 | 第176-181页 |
| ·乳酸菌分离株 | 第176-180页 |
| ·同型发酵短乳杆菌 | 第180-181页 |
| ·结论 | 第181-183页 |
| 总结 | 第183-184页 |
|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研究意义 | 第183页 |
| 亟待解决与继续研究的问题 | 第183-1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4-208页 |
| 附录 缩略语(Abbreviation) | 第208-210页 |
| 个人简介 | 第210-211页 |
| 致谢 | 第211-2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