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图目录 | 第11-13页 |
表目录 | 第13-15页 |
引言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研究概述 | 第16-2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一、学习理论的发展 | 第16页 |
二、CSCL研究主题的革新 | 第16-17页 |
三.网络支持技术的创新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当前CSCL学习协同过程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意义 | 第18-21页 |
一、当前CSCL学习协同过程存在的问题 | 第18-20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20-21页 |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方法 | 第21-25页 |
一、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21页 |
二、研究目标 | 第21-22页 |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步骤 | 第22-23页 |
四、本论文的内容体系结构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当前相关领域的研究综述 | 第25-34页 |
第一节 协作知识建构 | 第25-28页 |
一、协作知识建构模型 | 第25-26页 |
二、协作知识建构层次 | 第26-28页 |
第二节 微交互言语 | 第28-30页 |
一、协作学习中对话内容分析的重要性 | 第28-29页 |
二、微交互言语功能性分类框架概述 | 第29-30页 |
三、微交互言语功能性分类研究意义 | 第30页 |
第三节 CSCL交互研究 | 第30-34页 |
一、CSCL交互研究简述 | 第30-31页 |
二、CSCL交互评价 | 第31-33页 |
三、典型CSCL系统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本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 | 第34-37页 |
第一节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34页 |
第二节 群体动力学理论 | 第34-35页 |
第三节 对话学习理论 | 第35-36页 |
第四节 人机交互原理 | 第36-37页 |
第四章 CSCL学习协同过程的有效交互评价指标研究 | 第37-84页 |
第一节 影响CSCL协作学习有效交互的因素 | 第37-43页 |
一、高质量CSCL现存问题 | 第37-39页 |
二、CSCL协作学习有效交互影响因素 | 第39-43页 |
第二节 基于同步对话的CSCL有效交互的评价指标建立 | 第43-84页 |
一、评价维度的设计和生成 | 第44-78页 |
二、评价指标的确立和阐述 | 第78-84页 |
第五章 CSCL学习协同过程的有效交互引导策略研究 | 第84-113页 |
第一节 学习者个人元认知的引导策略 | 第86-95页 |
一、动态评价支持 | 第86-87页 |
二、思维标记支持 | 第87-88页 |
三、会话引导支持 | 第88-95页 |
四、学习者个人元认知引导策略小结 | 第95页 |
第二节 小组组织管理的引导策略 | 第95-101页 |
一、小组规模标准 | 第96-97页 |
二、成员构成标准 | 第97-99页 |
三、时间安排标准 | 第99-100页 |
四、小组组织管理的引导策略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三节 教学活动设计的引导策略 | 第101-108页 |
一、交互活动组织安排 | 第102-105页 |
二、学习支持策略 | 第105-106页 |
三、交互行为评价原则 | 第106-107页 |
四、交互活动设计的引导策略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四节 交互工具使用的引导策略 | 第108-109页 |
第五节 基于学习者个人元认知的引导工具 | 第109-113页 |
一、总体开发思路 | 第109页 |
二、关键技术 | 第109-110页 |
三、基于学习者个人元认知的引导工具的实现 | 第110-113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5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113页 |
第二节 课题创新 | 第113-114页 |
第三节 研究不足和后续研究展望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9页 |
外文参考文献 | 第115-117页 |
中文参考文献 | 第117-119页 |
附录 | 第119-126页 |
附录一:基于同步对话的CSCL有效交互评价指标专家问卷 | 第119-124页 |
附录二:基于同步对话的CSCL有效交互评价指标学生问卷 | 第124-126页 |
致谢 | 第126页 |